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 拜訪會走路的樹
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沒有圍牆,沒有路標,沒有解說牌,整座森林就是一座天然博物館。
我們在爽朗的布農族館長阿力曼先生的帶領之下,親腳踏入原始的森林小徑,攀登大樹巨岩,聆聽森林的聲音,嗅聞豐饒土壤的芳香,而後回到傳統的原住民布農族木屋,烤香噴噴的山豬肉,品嘗當地孕育的植物,親手搗熱呼呼的小米麻糬,真正親身體驗台灣原住民布農族樂天自在的生活。
走進天堂之門 看見樹會走路
幽深的森林,擎天的大樹,就算隨時有龍貓跳出來也不奇怪。
為什麼叫做「會走路的樹」?因為原住民常以石頭、樹木做為地標,畫分土地勢力範圍,然而,發現白榕這種樹雖然長得高大很好辨認,但是地標的位置好像總是在移動,分不出土地該歸誰,所以稱他「會走路的樹」。
白榕會走路的原因是主樹長大之後,會持續延伸出許多氣根,氣根很快地越長越多,持續茁壯,原來的根枯掉之後,氣根反而變成主幹,找不到這棵樹最初長出的位置,所以說樹「會走路」。
正當阿力曼先生警告我們不要到處亂跑,小心附近響尾蛇出沒時,我們發現一條小蛇,驚嚇得半死之際,阿力曼先生說明,我們人這麼多,這條小紅蛇這麼小又沒有毒,咬人也咬不動,害怕的是牠而不是我們。跟動物相處的道理,和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也有類似之處,只要彼此保持適度的界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可以和平共處。
「天堂之門」則是兩株樹合抱在一起所構成的自然美景,彷彿天堂的入口。
沒有牆的森林博物館
「祖靈屋」是一種自然信仰,布農族人在部落內最有靈氣的地方建立石屋,進入森林前,要先向祖靈誠心誠意奉上三杯米酒,祈求祖靈護佑,進入森林能安然無事歸來。
鸞山森林博物館有好幾條路線,都是阿力曼先生開拓出來的獵徑,短短三十分鐘,我們鑽過巨岩底下布農族獵人躲雨的小洞,抓繩索攀爬長了青苔了巨岩,甚至爬上兩層樓高的大樹,
手腳並用,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親身體驗,就是「博物館」最好的教育方式。
台灣原生民族與板塊的遷移
鸞山森林博物館的創始人阿力曼先生,以生動幽默的口吻解說穿山甲、蚯蚓、山羌、九芎等動植物的生態,甚至維妙維肖的模仿動物叫聲。並詳細解說布農族風俗民情和鸞山部落的由來:日據時期,剽悍的布農族勇士以游擊方式抗日長達十餘年,日本人壓制反抗軍後,強迫原本居住在中央山脈山的另一頭的布農族,強制遷移到台東都蘭山一帶,布農族因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展開農耕與狩獵生活。
原本這塊樂土被財團看上,要做土地開發建設靈骨塔,阿力曼先生募款買下整塊山頭,以基金會的名義用土地信託方式經營,不做觀光景點,完整保存並呈現布農族與森林共存的生活文化,才是「森林博物館」的用意所在。
從山上往下俯瞰拉庫拉庫溪,河床中間就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每逢地震便會造成地勢變化,橋梁中央還可以看到地震後裂開的痕跡。橋下則是八八水災後尚未恢復原貌的河川,衷心祈求受創的山河和人民能早日恢復原貌。
母親是河流,是家
布農族的譬喻,充滿自然與人生的哲理。
「山是爸爸,河是媽媽。不管河的流域變得再遠,凡是她走過的地方,她想念就可能再回去一次。」
「房子是媽媽,支柱是孩子。存放食物的平台是媽媽懷抱孩子的手,爐火是媽媽哺育孩子的乳房,構成一個溫暖的家。」
布農族的傳統家屋根據山勢跟風向建造,用樹幹當房子的支柱,黃藤綑綁固定,牆上留下給風走過的管道,就算颱風來也不會被吹垮。阿力曼先生笑稱,大約半夜兩點,冷風吹過山頭之際,也就是布農族夫妻感情最好的時候。
房子周圍的庭院邊種植香蕉、甘蔗、樹薯、玉米等植物,由於土壤肥沃,陽光雨水豐沛,植物長得快,成熟了就可以摘下來食用,有時猴子等動物也會來摘,遵循自然的法則,就可以讓森林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中餐由阿力曼的家人用木柴生火炊煮,大家自行攜帶環保碗塊齊聚在木屋用餐,。菜色有小米飯、烤山豬肉、南瓜、昭和葉天婦羅、炒地瓜葉、小苦瓜等…還有煮紅甘蔗水和綠豆湯。如果沒自備碗筷,也可以用月桃葉代替碗來吃。吃飯的規矩是小孩要盛飯給父母吃,晚輩要盛飯給長輩吃。感謝上天和長輩讓我們有飯吃。
臨別之際,大家輪流親手搗小米麻糬,奮力搥打之下,麻糬變得熱呼呼的,吃不完的麻糬也可以用月桃葉包起來帶走。
森林博物館沒有門,因為「博物館的門,在每個人的心裡。」
注意事項:必須事先預約,確認日期、人數、是否用餐等事項,收取導覽費和用餐費,有英文、日文、墨西哥文等多種語言解說。
特別感謝:我的HTC Magic小白陪著我爬上爬去拍照都有拍成功!
文章取自: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detail.php?id=8911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會走路的樹
會走路的樹 vavakalum
http://tw.myblog.yahoo.com/jw!OOTm_W.bHBjBuE4H_h9YBfylQgc-/article?mid=5449
http://tw.myblog.yahoo.com/jw!OOTm_W.bHBjBuE4H_h9YBfylQgc-/article?mid=5449
阿力曼˙森林博物館
分類:台東 a 私生活
2009/03/09 15:32
乍聽「森林博物館」一詞還以為台東又有一座建在山林裡的博物館。
可是阿力曼指著身後雲瀑飄下的都蘭山腰說:
「等一下我們要上到那邊。」
而那邊一片鬱鬱蒼茫,連個屋角也無。
阿力曼兩條短腿用力的站在鸞山大橋中段,雙手往下一指,
「各位,你正好站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點~花東縱谷。」
他的眼睛露出捉狹的光芒:「以前,進來鸞山部落的人是要脫褲子的,」
ㄟˊ什麼呀?
「沒有橋過河啊,只好脫褲子,涉水濕身過河!」
喔~,原來。
鸞山村,一個布農族人聚集的小山村。
早年布農族居住在中央山脈內本鹿,日軍以「理蕃政策」
強制他們離開高山遷移到平地,一部分族人居住在延平鄉,
一部分過河來到都蘭山腳的鸞山村。
民國93年鸞山大橋通車後才將村民平安的與外界文明連結。
美麗的山林當然被漢人覬覦偷窺,賓士與寶馬穿梭在小山村,
財團一大疊大疊的鈔票買下一大片一大片的山林,
說是鸞山村有卑南大溪等三條大河交會,
視野遼闊、風水奇佳是塊寶地,要建造寺廟靈修,起造靈骨塔來賣錢。
他擔憂,族人貪圖眼前利益賣土地,土地沒了,森林不見了,
很快文化就消失了。
阿里曼不願布農祖靈居所被水泥怪物破壞,急得不得了,
自掏腰包向銀行貸款搶在財團蒐購腳步前,
買下這一片面向花東縱谷景觀最佳的台地,
再邀請原住民的有心環保人士成立「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
將這片 八甲 面積的土地捐給基金會,成立森林博物館,
然後自己被貸款壓力追著跑。
鸞山村中野部落,197縣道,沒有路標,沒有大門,撥開芒草,
幾個彎道踅進去,森林博物館的大廳是結著嫩綠青梅的梅園,
驚蟄時分的雨水將土地浸潤的濕滑,閃開姑婆芋的大葉片,
眾人唉呀呀的驚呼著不知是多少棵榕樹所組合的白榕樹群。
布農族人第一次看到長滿氣根的榕樹,如同人類的手腳擴張,
取名叫做「會走路的樹 vavakalum」。
布農族人開墾以植樹為界,榕樹會長氣根,主株歷經颱風與地震逐漸枯死,
而後被其他粗壯的氣根所取代。有趣的是曾以榕樹地標為界的族人,
因為榕樹會走路的特性,幾年後發現自己的土地怎麼變小了,
鬧過不少土地糾紛,甚至吵上法庭。
阿力曼驕傲的說,類似這片楠榕混生林帶,是目前全台灣低海拔僅有保存最
完整的地方。數十人合抱的大榕樹估算約二千三百多棵,
基金會用航照圖標示出衛星定位,記錄布農族人的「會走路的樹」。
這五棵並列的巨榕,阿力曼稱為「天堂之門」,
大門口望進去是綿亙雲霧的都蘭山脈。
從這裡開始,「原鄉部落基金會」用布農祖先留下來的自然工法整理出傳統
的住屋、廚房、體驗營地。當然,只有山泉水沒有電力,
唯有完全撇開電力,人才會去體驗大自然。
阿力曼今天一直重複這句話:
「森林,就是人類的銀行、冰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獵人製作的陷阱, 捕捉小獸。
進入森林前要關掉手機,倒一杯米酒請祖靈喝,
向守護山林的祖靈報告我們要進入森林。
森林小徑是山羊、猴子、獵人走的路,
阿力曼取笑身高超過165的人在布農族算是「殘障」,
因為在山上抓山豬,長手長腳的如何與追捕滿山亂竄低矮的獵物?
也不方便躲在樹叢裡防禦敵人, 馬上會被敵人發現的。
看到這一線天入口的石縫,倒吸一口氣,
後悔來不急的鮪魚肚僅能側身緩緩移動。
鬆一口氣擠出石縫,阿力曼又要取笑人了:
有一位先生出了石縫說:奇怪?我的外褲沒破,內褲卻破了。
他的太太聽到了,抱怨的說:你怎麼不跟我講?
眾人還意會不過來時已經又被這爬滿榕樹的氣根、
有兩層樓高的大石壁懾住了,怎麼辦?
已經不能回頭,一定要爬上這棵幾丈高的大榕樹,才能走出這個博物館。
人類原始的本能?還是達爾文推論,人是猴子進化來的?
總之,四肢並用,三點不動一點動,老老少少七手八腳,
驚叫連連卻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的爬進大榕樹的懷抱。
大夥兒怎不讚美自己野猴兒般勇敢的身手!< 汗 >
吸滿了芬多菁,連滾帶爬出森林博物館,(幾次懸空, 還好有繩索。)
好棒!有一桌野宴歡迎。
阿力曼要求我們必須自備碗筷,不為森林留下負擔。
今天的野宴食材全是打開這個天然綠冰箱的大門拿出來的:
大吸一口久違的炊煙
手做的灶台燃燒著木柴煮飯,燒湯。
三角吊爐,烤山豬肉、
烤一烤, 蓋上這個性格凹凸的大鍋蓋燜一燜入味!
燜地瓜,用竹片隔開鐵網,徐徐烤熟。
布農大廚用傳統的料理手法慢火烘烤醃過刺蔥的五花肉,
連肥肉都透著一股刺蔥淡淡的清香。三小時的隔火烘烤,
逼出油膩,搭配雜糧米飯吃,不用怕胖。
清炒昭和草、昭和草葉天婦羅、山泉水煮龍葵湯、
大白菜煮南瓜、
白蘿蔔煮樹豆。
柴火慢燒的大塊老薑煮紅豆甜湯,紅豆鬆軟,甜湯微辣,喝了不會脹氣。
暱稱布農族的舒跑飲料:煮甘蔗開水,喝起來有股輕柔的蔗香,很能解渴。
布農族的規矩,敬老尊賢,子女盛飯給雙親、晚輩盛飯給長輩。
低頭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山林菜蔬、飛禽走獸來利益身體健康。
尊敬大自然的心意、探索森林後消耗的大量體力,
在這一桌野宴裡完全得到的滿足豈是米奇林餐廳貴鬆鬆的美食所能比擬。
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只要願意保護土地的人,就能為土地開門;
森林博物館有多大?心有多寬,博物館就有多大。
【中國時報 2009. 02. 24 高有智/專題報導】
( 節錄 )
你願意為一片綠地付出多少代價?
許多人看阿里曼是傻子,他卻笑自己是「烈士」。
他欠債累累,最擔心不是沒有錢就醫,而是煩惱這片森林沒辦法守住。
阿力曼認為這些土地不是他的,是大家共有的,
他為這片土地取名「巴力漢夏巴(palihansiapa)」,
意思就是所有人共同協商,提出行動方案,
他也希望藉由森林博物館找出法令保護土地的契機,
成為「環境信託」的土地,讓這片山林真正屬於大家所有。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若能有一群傻子投入,
或許有一天,真能看到許多「森林博物館」出現我們身邊。
森林博物館導覽
預約 阿力曼: 0911-154806
吃不完, 用月桃葉打包回家, 不是塑膠袋喔。
臨去, 種下一顆七里香幼苗,
我們想要把阿力曼"森林博物館"的理想也種在心田裡,
然後, 散枝。開葉。
回憶一首幼時的兒歌:種樹
樹呀樹呀, 我把你種下
不怕風吹雨打快點長大
長的綠的葉 開的紅的花
鳥來做窩 猴子來爬
我也來玩耍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阿力曼森林博物館
阿力曼森林博物館,謝謝阿力曼留下這些樹。
http://www.peopo.org/ 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 d=50613
http://www.peopo.org/
布農族勇士阿力曼,倡議找回台灣原有森林永續部落社區的原動力─APGN2010會前會之一
2010.02.01 10:23AM
昨天才巧遇三鶯部落的奇女子─麥尚秀蘭,今天又在2010APGA第一次會前會中,中途繃出來個布農族的勇士─阿力曼。上網搜尋他要和我們分享一個我完全陌生的名詞「森林博物館」,我找到「部落巡禮─巒山森林博物館 台東 牧童呆人」。部落格內傳來原住民孩童的天籟聲音,像小米酒般讓人醉倒(純粹形容詞,本人戒酒九矣」。建議大家一定要點進去看看,現在(2010-2-1,10:19)的點閱數:累計總次數: 275284 今日拜訪總次數: 273 影響力不可謂不小!
他帶來的議題是:「從搶救台東森林博物館出發,找回台灣原有森林銀行永續部落社區的原動力」。在超過半小時的開放討論中,讓我感受到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和思想。不禁認為上帝應該選原住民為子民,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替上帝管理萬物生靈的責任。現代人違背上帝旨意,將上帝創造的世界,因為一己之私,多少動植物瀕臨絕種!大多數人都很難過了審判的關!
1. 籌建森林博物館的發想。。。中華民國是一個違建。。樹木銀行。。。將森林留下來,利息用不完,坐在樹下就是收到的利息。。樹太少的,我們稱之為殘障。。發現有財團要將山地土地買下來,這還得了。。。。政府要拿多少錢要開發,我們都說不要。。。我也不是教授,我是野獸。。。原住民的土地被財團用高利貸欺騙購買去開發。。。財團是幕後推手。。。榕樹有兩千多棵。。穿山甲也是很多。。。。。。你們發現財團買去了,要如何處理。。。土地賣出去,部落價值觀都改變了。。。。應該有調查小組。。。立委要插一腳,我們都沒讓他們進來。。。
2. 對228事件的比喻。原住民是國家的舅舅。土地原住民沒有投降,沒有給漢人。大家一起使用。由專業、學術、法律的切入,不能打動人的心。為什麼叫做森林博物館?如果沒有土地了,文化怎麼扎根?森林博物館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就像山豬一樣,用各種手段都要把它抓住。別人給你的大部分都不見了,留下來的是什麼?是對土地的態度、有機會重建原有的東西。。。。
3. 搶救森林,被人家說是傻瓜,現在想起來都是過程。陳品潔提到她做的議題是印尼保育信託,政策真的會殺人,森林整片被財團買走,大樹可以兩三天內被剷平的,印尼很漂亮的山,全部都是光禿禿的。看了覺得很悲哀。林務局現在也在悔改。以前產業道路偷木頭,現在路壞掉,不會再修。很多政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