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吳晟 種樹植林 為書造屋

吳晟 種樹植林 為書造屋
 2011/10/1|作者:阮愛惠|點閱次數:730|環保列印 
字級: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車子行至被作為路標的「普玄宮」後,轉進一條巷路,吳晟指著路說:「這條路,我從小走到現在。」這路連接了他的老家和田園,六十多年來,兩邊的景觀幾番變遷,詩人的步履卻不曾改道,從孩提到白頭。以前吳家的人走過這幾百公尺的泥土路去下田,現在吳晟每天下午走這條路去看他種的樹,一甲子過去了,吳晟仍走在同一條泥土路上,灌溉同一塊土地,維繫同一種價值。

吳晟笑說:「我一生都沒有變動過住址,這種人在台灣應該不多吧?」

拜教科書之賜,吳晟可說是名人,中學教科書上有他的散文〈農婦〉及詩集《吾鄉印象》等作品,年輕一代對他的詩作朗朗上口:「日日,從日出到日落/和泥土親密為伴的母親,這樣講/水溝仔是我的洗澡間,香蕉園是我的便所/竹蔭下,是我午睡的眠酮/沒有周末 ,沒有假日的母親/用一生的汗水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在我家這片田地上,一季一季種植了又種植」。



打造台灣原生百樹園

而今,終於來到這塊吳晟詩裡真正的場景了,感受著「清涼的風,是最好的電扇/稻田,是最好看的風景/水聲和鳥聲,是最好聽的歌」這樣的田野風光,豔陽下,吳晟帶領我們穿梭在田梗間,直接把我們帶進他的詩境裡。

雖然,「農婦」的典型人物──吳晟的母親陳純女士已然仙逝,不復見她「不在意遠方城市的文明,怎樣嘲笑/母親,在我家這片田地/用一生的汗水,灌溉她的夢」劬勞的身影,但眼前一片蓊鬱的、以她為名的樹林裡,處處都還留有她的氣息。

十年前,自教職退休之後,吳晟思忖,除了夫妻倆有退休金,大兒子和媳婦也都是醫生,生活過得去,實在不必再辛苦種田維生了。且母親過世之後,也少了一份陪伴母親下田的心情。但他絕不願出售土地,也不忍任其荒蕪,因此開始在原來種田的土地上種樹。

這也是他年輕時代就有的夢想,他想要打造一座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百樹園。兩公頃的土地上,種下三千多株樹苗,包括肖楠、烏心石、台灣櫸木、台灣肉桂等。十年過去,樹上蔚然成林,他以母親「陳純」之名,為樹林命名為「純園」。



農夫詩人成種樹達人

行走在林間,吳晟指著田溝中潺潺流動的溪水說:「濁水溪,是台灣最特別的一條溪。她滾流河底肥沃的黑泥,成為彰化平原絕佳的灌溉水源。」田溝邊一棵大樟樹下,用木板鋪設了一小塊區城,他無限緬懷地說:「以前我媽媽中午懶得走回家,我幫她作了這個,讓她就在這裡席地睡個午覺。」

吳晟指著烏心石說:「你們看,十年才長到這樣,要長到可以橫劈成砧板,要一百年以上。」而看來還極細瘦的毛柿(台灣黑檀),也是十年前就種下的。「一般種樹,都要以百年來計畫,才能見到成果,所以種樹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子子孫孫。」他說。雖然如此,這片十年樹林,在他精心、大量的培育下,一排排婷婷玉立,已經綠意盎然、樹影婆娑,相當有成績了。吳晟指著一些空地,計畫著要再蓋木屋及營地,讓這片樹林將來更具育樂及教化功能。

詩人吳晟如今多了一個「種樹達人」的頭銜,成為台灣少有的平地造林人,這倒是「無心插柳」的後果,因為他最初始的用心很單純:「台灣太多人砍樹,太少人種樹;太多土地不再種植,灌上水泥,難以再現『福爾摩沙』的美稱。我只是想用螳臂擋車的力量,在這塊土地上補上一小塊綠意,即使一點點都好。」


新聞來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9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