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造橋鋪路是好事,但是現在造橋鋪路不見得是好事。
在銅門部落鳴槍宣誓封路不讓破壞山林水土的車子走之後,
台灣開始有了新的環境生態意識!
在美國已經有把路還給大自然的案例,
希望台灣政府官員也能夠開始有新的思維和觀念,
不要光想著開『寂寞公路』。
茄萣溼地的開路案是非常離譜的只節省『1.5分鐘』!哀哉!
台中的石岡開路案是花百億省5-10分鐘!
至於苗栗的則是不知所云的要花53億開一條奇怪的外環道!
請高雄朋友也多關心一下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
台中的朋友多關心一下 石岡反隧道自救會
苗栗的朋友請多關心一下 三義外環道.鄉民要知道
在銅門部落鳴槍宣誓封路不讓破壞山林水土的車子走之後,
台灣開始有了新的環境生態意識!
在美國已經有把路還給大自然的案例,
希望台灣政府官員也能夠開始有新的思維和觀念,
不要光想著開『寂寞公路』。
茄萣溼地的開路案是非常離譜的只節省『1.5分鐘』!哀哉!
台中的石岡開路案是花百億省5-10分鐘!
至於苗栗的則是不知所云的要花53億開一條奇怪的外環道!
請高雄朋友也多關心一下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
台中的朋友多關心一下 石岡反隧道自救會
苗栗的朋友請多關心一下 三義外環道.鄉民要知道
【護茄青-為什麼我們反對開路?.part4】
近年來,「全球暖化」充斥在各式媒體裡,造成許多討論與反思,人類肆無忌憚的開發在大自然得到反撲,促使很多人開始思考:人,定能勝天嗎?
於是相關有識人士便相繼出現,開始研究「全球暖化」的成因、影響與預防。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應該要「節能減碳」,多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隨手關電等,這些已經可以稱是全民共識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原來,在以前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濕地」,竟然是「全球暖化」的核心關鍵!
「濕地面積」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但人類就有四分之一的糧食比例來自濕地,而這些濕地裡儲存了地球20%的碳,可以說是碳的大倉庫!全球濕地總共容納了大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所以濕地又有一個別稱:「碳炸彈」。
如果把這些「碳炸彈」進行開發,屆時會釋放出驚人的氣態碳,當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傾巢而出,地球可能就是正負50℃在移動的,那時候的人類文明應該只會剩下一片廢墟了吧。
而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濕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隨著提高,可比現階段多吸收「32%」的碳。除此之外,濕地還是個活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水文和氣候功能。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所以,站在「生態環保」及「預防全球暖化」的立場,「護茄青」反對任何人在「茄萣濕地」上開發道路。
參考資料:
✔濕地保育趨勢:濕地與碳匯:http://goo.gl/Mprth4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http://goo.gl/wk0seK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http://goo.gl/A9yfmu
✔抗暖化溼地不可少 研究:CO2濃度愈高 溼地植物固碳能力更強:http://goo.gl/jHfuKb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http://goo.gl/RkGxSa
圖片素材來源:
✔http://goo.gl/d5RBsY
✔http://goo.gl/qli9eF
近年來,「全球暖化」充斥在各式媒體裡,造成許多討論與反思,人類肆無忌憚的開發在大自然得到反撲,促使很多人開始思考:人,定能勝天嗎?
於是相關有識人士便相繼出現,開始研究「全球暖化」的成因、影響與預防。
很多人都知道我們應該要「節能減碳」,多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隨手關電等,這些已經可以稱是全民共識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原來,在以前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濕地」,竟然是「全球暖化」的核心關鍵!
「濕地面積」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但人類就有四分之一的糧食比例來自濕地,而這些濕地裡儲存了地球20%的碳,可以說是碳的大倉庫!全球濕地總共容納了大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所以濕地又有一個別稱:「碳炸彈」。
如果把這些「碳炸彈」進行開發,屆時會釋放出驚人的氣態碳,當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傾巢而出,地球可能就是正負50℃在移動的,那時候的人類文明應該只會剩下一片廢墟了吧。
而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濕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隨著提高,可比現階段多吸收「32%」的碳。除此之外,濕地還是個活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水文和氣候功能。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所以,站在「生態環保」及「預防全球暖化」的立場,「護茄青」反對任何人在「茄萣濕地」上開發道路。
參考資料:
✔濕地保育趨勢:濕地與碳匯:http://goo.gl/Mprth4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http://goo.gl/wk0seK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http://goo.gl/A9yfmu
✔抗暖化溼地不可少 研究:CO2濃度愈高 溼地植物固碳能力更強:http://goo.gl/jHfuKb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http://goo.gl/RkGxSa
圖片素材來源:
✔http://goo.gl/d5RBsY
✔http://goo.gl/qli9eF
**************************************************************************************
濕地保育趨勢:濕地與碳匯
|
---|
什麼是碳匯(Carbon sink)?
碳匯一般的意義,指的是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與機制。比方說碳匯可以指某處森林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機轉,從而儲存了多少二氧化碳,並減少其在大氣中的濃度。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這些都是碳匯,科學家可藉由儀器估算某一自然區域的碳匯量。濕地就擁有很強的碳吸納能力,因此在生態系運作上格外重要。(資料來源:《濕地石化島嶼想像》,p.90)
濕地如何貯碳
透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濕地生態系得以和大氣圈進行碳的交換。而濕地中的生產者,即維管束植物和非維管束植物(如藻類),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將碳保存在濕地底層分解速率低的厭氧土中,濕地因而能將大量的碳貯存起來,有助於緩和全球暖化的速度。
濕地的貯碳能力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是當代人類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在減緩暖化與調節氣候上,濕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最為大家所關切的就是濕地的貯碳能力。
根據研究顯示,儘管濕地面積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但人類就有四分之一的糧食比例來自濕地,而這些濕地裡儲存了地球20%的碳。據國際濕地聯盟的資料,濕地,尤其是泥炭地(peatland)蘊含的含碳溫室氣體,遠超過整個大氣的含量。隨著地球變暖,已經有科學家地球提出警訊:凍土溶解後的數十億噸碳,將釋入大氣層。
根據2008年巴西「國際濕地會議」的資料表示,因為全球濕地容納約7710億噸的含碳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的總含碳量。這些濕地若受到破壞,其中儲存「活碳」的有機體一旦死亡,或說是「引爆」,就會像引爆「炸彈」般地釋出巨量的氣態碳,加劇全球暖化的效應,也因此有人將濕地比喻為「碳炸彈」。
貯碳量高的泥炭地 濕地保育的重要對象
「泥炭地」又稱「泥炭沼澤」,是沼澤形成過程中的產物,沼澤中的有機物質(例如死去植物、生物遺骸),都有可能成為泥炭的來源。全球濕地中約有半數是泥炭地,佔全球陸地表面積3%,但卻蘊含全球1/3的土壤碳資源。
以東南亞熱帶森林的泥炭地為例,就至少儲存了420億公噸的碳。但越來越多的農耕、伐木和開發行為,讓泥炭土壤中釋放到大氣裡的碳愈來愈多。現今東南亞2千7百萬公頃的泥炭地上,45%的森林已被砍伐,泥炭地因乾燥所致的裂解,使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高達100公噸。隨著森林濫伐,現在東南亞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佔全球的8%。
台灣濕地與碳匯新發現
根據台灣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9年針對高美濕地的研究顯示,溫帶沿海的濕地,因冬季寒冷氣溫,淨吸碳力即呈現負值;但亞熱帶濕地的淨吸碳力則全年呈現正值;顯示亞熱帶、熱帶海岸的濕地碳吸存能力更強大。
參考資料:
● 林幸助 ,2011,〈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生態服務〉 收錄於《濕地 石化 島嶼想像》
●〈小濕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濕地如何儲碳?〉http://e-info.org.tw/node/50948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濕地 固碳效果佳〉http://e-info.org.tw/node/71077
**************************************************************************************
首頁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
32 1 Share0
作者:陳品潔;審校:趙榮台(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全球暖化,「碳炸彈」像是看不見的地雷,蓄勢待發。什麼是「碳炸彈」?「碳炸彈」就是溼地。根據2008年巴西「國際溼地會議」的資料表示,因為全球溼地容納約7710億噸的含碳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的總含碳量。這些溼地若受到破壞,其中儲存「活碳」的有機體一旦死亡,或說是「引爆」,就會像引爆「炸彈」般地釋出巨量的氣態碳,加劇全球暖化的效應。
溼地的生物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具有淨化水源、補充地下水層、調節逕流、緩衝沿海地帶暴風雨,而且還可過濾污染物。更重要的是,溼地與雨林同樣具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這些「溼地」並非只是水窪地,還包括湖泊、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凍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雖然溼地約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不過四分之一的糧食來自溼地,儲存了地球20%的碳。據國際溼地聯盟的資料,溼地,尤其是泥炭地(peatland)蘊含的含碳溫室氣體,遠超過整個大氣的含量。隨著地球變暖,已經有科學家地球提出警訊,「凍土溶解後的數十億噸碳,將釋入大氣層」。目前人類的更需要關切的,除了生活努力節能減碳之外,如何保護溼地也將是全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
全球暖化與溼地破壞的交互惡性循環
溼地受到破壞,引起全球氣候異常,交互作用的惡性循環之下,溼地生態破壞更形劇烈。另外因為全球變暖,冰河、凍原與冰山融化,代表著依賴冰河為水源的國家可能面臨水枯竭;凍原融化後的裸露土地會釋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不僅如此,海平面上升,融化的暖水流動,也會更進一步造成冰河的融化,如果鹹水淹入沿岸溼地,鹽分將沿著溼地侵蝕森林與沼澤地生態,或可能徹底淹沒溼地。
全球暖化也會造成乾旱等特殊的氣候狀況出現。溼地水分如果蒸發,可能引起溼地沙漠化或是引發森林燃燒。近年來地中海附近的國家以及非洲,每年降雨量愈來愈少,河流與澤地也逐漸消失,地表景觀和生態鏈的循環也巨幅地改變。據估計,在上一個世紀,全球有一半的溼地已經乾涸,或是被破壞與毀滅。這些現象,使憂心的科學家呼籲,或許人類無法阻止北極圈內的永凍層在未來20年融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但接近赤道的溼地,應該予以復原。
急切保存東南亞泥炭溼地 與雨林共生息
「泥炭地」佔全球陸地表面積3%,卻蘊含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碳資源,是目前全球溼地保育的焦點。光是東南亞熱帶森林的泥炭地,至少儲存了420億公噸的碳。不過為了農耕和伐木,焚地與排乾泥炭地裡的水分,以致於土壤釋放到大氣裡的碳愈來愈多。現今東南亞2千7百萬公頃的泥炭地上,45%的森林已被砍伐,泥炭地因乾燥所致的裂解,使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高達100公噸。隨著森林濫伐,現在東南亞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佔全球的8%。
據 2006年一份研究報告「東南亞汲乾泥炭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評估」(Peat-CO2: Assessment of CO2 emissions from drained peatlands in South-east Asia,請見下圖)指出,泥炭中豐富的碳和空氣接觸,氧化後產生二氧化碳釋出到大氣中,光是汲乾泥炭地使土壤崩解所釋出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可能就達6.32億公噸。乾裂的泥炭還有自燃與排放更多二氧化碳的風險。若再不進行土地管理和改變泥炭地開發計畫,二氧化碳排放情形只會日益嚴重。面臨地球村氣候變遷的風險,目前許多歐美國家以實質的國際行動協助東南亞國家,進行森林保育與環境教育,以減少濫伐,並鼓勵回復地下水位高度為目標,改善水資源管理,來保存泥碳資源。
因應暖化調整土地利用政策?
國際溼盟發表全球泥炭沼澤地圖
節能減碳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但它需要更多人理解、反省減碳的用意是為了緩和激烈變化的環境,讓人類能夠在地球生存下去。為此,許多國家積極調整因應國土規劃的政策。以荷蘭的填海造陸為例,荷蘭約有1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填海造陸而來。然而近年來荷蘭人發現重要的水文生態都已消失,不但徹底反思填海造陸對生態的破壞,並提出「拯救自然大行動」的補救方案,將耕地或是一些放牧地大規模地恢復為湖泊及沼澤,約有60萬英畝農地還原成溼地。荷蘭過去採用「雙重堤壩」阻擋河水,內堤負責乾燥季節的防洪工作,外堤負責雨季阻擋洪水沖入住宅區。現在打掉內堤,讓河水慢慢淹沒土地變成溼地。這個計畫施行後,超過600種植物在新形成的池塘周圍生長,同時吸引水鳥覓食,成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增加。
規劃紐約(PlaNYC)紐約市過去的溼地與現今溼地示意
因為海平面上升,像荷蘭這樣的低窪土地管理政策,因而更形重要;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也認為,都市的小型溼地其實具有抗暖化之效。和過去相比,今日紐約市僅保存下1%的淡水溼地和10%的潮汐溼地(請見下圖),不過卻很少市民認識這些溼地。此外,由於紐約市缺乏一個完整的低窪土地的管理政策,加上地表的水資源被許多州與聯邦法律法規所約束。而且小於12.4英畝的淡水溼地,不受州法律的保護,也不在聯邦保護範圍之內。為改變現況,目前紐約市政府提出「規劃紐約」(PlaNYC)的願景方案,希望能夠恢復紐約溪流、池塘含其他溼地區域等天然排水通道,同時也積極推動回復紐約市溼地與相關法案修改的工作。因為紐約市政府已意識到,這些天然溼地是活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水文和氣候功能,和傳統的下水道建設相比,節省了數千萬的建設成本。
有遠見的政府應制訂友善溼地政策
人們過去認為溼地是瘴癘之地,而今卻了解溼地是孕育生命的處所,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不過在台灣,政府與大多民眾仍未體認到溼地的可貴,不知溼地對海岸保護、防洪及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加上土地價格狂飆、海防的管制鬆綁,使得開發區位大量設置溼地,溼地被大量填土做為住宅區、魚塭、工業區、公園遊樂區。殊不知這些溼地是大自然的排水道,扮演了補注地下水與民生用水補給站的重要角色。另有地方政府將溼地做為處理垃圾的選擇,許多河川溼地、埤塘成了垃圾、工業有毒廢氣物、建築廢土的堆置場。如果大水一來,這些原本屬於溼地的必還給溼地,而由溼地向外流溢擴散的毒物,必帶給居民與食物鏈莫大的污染,如此一來,勢必又將增加國民醫療的社會成本。
另外台灣地區許多休耕農田、廢棄鹽田、養殖魚池等,過去這些積水之處,經常是生物匯聚之所,如何讓這些原本具豐富多樣的生態系恢復生機?將會是台灣在全球暖化下如何維護永續環境的挑戰。政府與民眾必須了解,永續不只是為了周遭的生物生存,也是讓自身存活的唯一道路。當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已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此刻,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求生,許多國家的前車之鑑,值得台灣參考。
【參考資料】
※本文與合作刊登
濕地若遭破壞 將釋暖化「碳炸彈」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7/22 09:27"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廿一日外電報導】 正在巴西參加「國際濕地會議」的生態學家表示,全球各地的濕地正受到人為開發、乾涸和氣候變化的威脅。這些濕地若受到破壞,可能釋放出「碳炸彈」,加劇全球暖化。 由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召開的這項會議,特地選在位於巴西廣闊的潘塔納爾濕地邊陲的庫亞巴市舉行。來自28個國家的700多位科學家共聚一堂,討論如何保護這種自然環境。 濕地容納全球1/5碳總量 科學家指出,全球濕地容納了大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總量的五分之一,也相當於目前大氣層中所含碳的總量。他們擔心,這些濕地因全球氣溫上升造成蒸發,加上受到人為破壞,正不斷釋放碳進入大氣層,導致溫室氣體增加。 潘塔納爾地區環境計畫協調人保羅.泰謝拉說,如果全球所有的濕地釋出它們持有的碳,將會形成強大的溫室效應,使氣候暖化加劇。他說:「我們可稱之為『碳炸彈』,這會是很棘手的狀況。」 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所謂「濕地」並非只是水窪地,還包括沼澤、泥煤沼、河流三角洲、紅樹林、苔原、潟湖及河流氾濫平原。這類地形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儲存了地球20%的碳。全球25%的糧食來自濕地,濕地還具備淨化水源、補充地下含水層以及充當沿海地帶暴風雨緩衝區等功能。 以往人們總認為,濕地妨礙文明的發展。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大約60%濕地遭到破壞,其中大部分經排水後變成農業用地。其它如污染、構築水壩及運河、抽取地下水、都市發展和泥煤開採,皆對濕地造成進一步破壞。 濕地會議主持人之一,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大學校長孔拉德.奧斯特瓦爾德說,過去人們多認為濕地是個需要予以解決的問題,這很不明智,其實濕地對地球的健康非常重要。 具蓄水和調節諸多功能 泰謝拉也指出,人們大多知道保護雨林很重要,但對濕地的印象不佳,因為他們不了解濕地在環境方面的貢獻。德國馬普進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雍克說,濕地就像海綿,許多人輕忽了它們作為水源、蓄水池和調節器的重要性。 與會科學家稱,氣候變化迄今對濕地造成的衝擊,和人為破壞比起來,算是小巫見大巫。和其它環保問題一樣,維護現有濕地,絕對要比日後才來重建濕地更便宜和更容易許多。 隨著地球變暖,濕地的水分可能蒸發,而海平面上升可能改變濕地的鹽分,或甚至徹底將濕地淹沒。 復原濕地抗暖簡單有效 即便如此,與其用人工防洪手段來對付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更大規模、更頻密的洪澇災害以及暴風雨,還不如將濕地復原來得有效。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尤金.特納表示,由於溫室效應將使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得更極端,將對位在地球北方的濕地構成威脅,當地的永凍土含有數十億噸碳。 特納說,人類或許無法阻止北極圈內的永凍層在未來20年融化並釋放大量碳進入大氣層,但接近赤道的濕地,好比路易斯安那州的濕地,應該予以復原。
*****************************************************************************
首頁抗暖化溼地不可少 研究:CO2濃度愈高 溼地植物固碳能力更強
抗暖化溼地不可少 研究:CO2濃度愈高 溼地植物固碳能力更強
378 5 Share18
本報2013年7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鄒敏惠審校
國際團隊一項長達19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溼地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隨著提高,可比現階段多吸收32%的碳。二氧化碳的濃度今年已突破400 ppm大關,這項溼地固碳能力新發現,成為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希望。
上述研究日前刊載於《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由位於美國馬里蘭州Edgewater的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Smithsoni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研究團隊所發表。
1987年,植物生理學家Bert Drake在Edgewater成立了「史密森全球變遷環境研究溼地」(Smithsonian's Global Change Ecological Research Wetland)。當時的科學家認為,隨著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植物的吸收能力會達到一個極限,之後陸地生態系統是否能再吸收多餘的碳,成為效果強大的碳庫,則是不得而知。研究不僅追蹤紀錄了溼地能夠吸收多少的二氧化碳,也將氣溫、海平面上升、降雨形式改變,及植物種類對吸碳能力的影響列入考慮。
為模擬高二氧化碳的環境,Drake的研究團隊把多個「沼地試系統」(marsh plots)用頂端有開口的聚酯塑膠容器蓋起來。一半的試系統接觸現在的大氣,另一半則將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700 ppm,約是1987年的兩倍水準。該區域其他的試系統則沒有蓋上。他們比較各試系統中進去及出來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藉以判斷溼地和大氣的碳交換情況。
世界上的植物主要有兩種,本實驗兩種都有測到。「C3」植物包含了世上超過95%的植物種類,包括喬木;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包含三個碳原子的分子,當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它們的光合作用會更旺盛。「C4」植物則會產生包含四個碳原子的分子,不過它們光合作用的能力在實驗期間的碳濃度下已達飽和。因此,研究團隊預測,二氧化碳濃度若提昇,C3植物會產生更旺盛的光合作用而C4不會。實驗中一半的試系統主要種的是屬於C3的莎草科植物(Scirpus olneyi),而另一半是屬於C4的禾本科植物狐米草(Spartina patens)。
結果C3植物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最大。19年來,它們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比正常濃度時多出了32%。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在白天,因為白天植物會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多出的二氧化碳。但令研究團隊感到意外的是,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植物在晚上行呼吸作用時釋出的二氧化碳也減少了;減少的原因部分是因為兩種植物在高二氧化碳濃度下,植物體內的氮會變少。同時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連C4植物也在高碳環境下提升了13%的吸碳能力,一樣主要是因為白天吸收的多、部分是因為晚上釋出的少。
Drake說:「我們的預期是,白天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會因光合作用而增強,但沒想到高二氧化碳濃度還會影響到晚上釋出的二氧化碳量。」
然而,植物吸碳能力也受到氣候的影響。例如,乾旱的時候C3吸碳的能力會差很多。在氣候乾燥的1995、1999及2002年,C3在高濃度下比起正常濃度平均只多吸收了4%,而那三年整體的吸碳能力也是最差的。其他和氣候變遷有關的環境因素,如海平面上升及氣溫上升,也會影響碳的吸收能力。
生態學家仍在研究多吸收的碳跑到哪裡去了。資料顯示,儘管多吸收的碳未必都用於增加植物量(即生物質量),植物吸碳的速度並未因此慢下來。Drake表示:「2013年5月大氣碳濃度已達到400 ppm,且還在往上攀升;根據我們的預測,此時溼地生態系統也會吸收更多的碳。」
※ 同步刊載於台灣溼地網 http://wetland.e-info.org.tw
【參考資料】
首頁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562 3 Share17
本報2011年10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溼地具碳吸存力,但長久以來缺乏客觀的本土研究佐證。最近透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研究,針對溼地底棲藻類生產力的量測,監測二氧化碳流量,不但證實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量,位於熱帶亞熱帶的海岸溼地,吸碳力更勝出溫帶地區。
「溼地的底棲藻類在碳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會藉由光合作用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做為生長所需的碳源而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特生中心表示,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大氣中碳循環的相關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歐洲國家已開始針對溫帶地區海岸溼地碳收入進行研究。近年來研究更指出,要瞭解溼地的碳量變化就必須先量化底棲藻類的光合作用,也就是其生產力。
地處熱帶與亞熱帶間且四面環海的台灣,海岸溼地面積近約11,356公頃,對沿海溼地生產力相關研究等資料竟相當匱乏,有鑑於此,特生中心植物組助理研究員李麗華,相中位於大甲溪出海口,位屬亞熱帶的高美溼地,進行為期1年(2008年10月至20009年12月)的研究,利用罩蓋法實地在高美溼地潮間帶進行底棲藻類生產力的量測,藉由監測二氧化碳流量變化,來推估全年的底棲藻碳蘊含量。
李麗華於當地針對底質(泥質地及礫灘)及植被(雲林莞草、甘草)選擇4個樣站,研究結果顯示,底棲藻類生產力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較冬季與春季高,與氣溫呈現正相關;並也與底土顆粒大小呈現正相關,因為顆粒大,透光性高,吸碳力也就相對提高,並得出全年的淨吸碳力為每平方公尺2.89公克。
目前國際上有關沿海溼地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溫帶地區,此項研究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屬於先驅。特生中心表示,此項研究成果對於探討熱帶與亞熱帶沿海溼地生產力,以及日後政府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訂相關措施,均有相當助益。
「以前大家都不注意以為是荒地的溼地,都想要開發、蓋工廠,卻忽略了它潛在的生態價值」李麗華說,研究成果再度提醒國人,溼地一旦破壞了將造成的損失,在評估開發利益時,也應考慮溼地消失的代價。
|
回應
有關C3的莎草科植物(Scirpus olneyi)中譯
照片的使用不適合
人工建構的濕地中,無論在景觀池或是以保育為主的濕地中,經常看見未加以評估便引入粉綠狐尾藻來常造成濕地管理的衝突,快速生長速率覆蓋其他水生植物或是競爭,會是災難。本翻譯報導雖然重點不在於水生植物,但使用這張照片恐會造成誤導。
更正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