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Shares 882
日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極端氣候和超低溫寒害對農業的傷害,遠大於貿易自由化;但貿易自由化尚能透過政策評估配套,來掌握國際趨勢和衝擊,而農委會是否已有面對極端氣候的準備?農委會說:「有,但還只在起步中」。
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長姚銘輝表示,今(2016)年將啟動4年4億元計畫,針對青蔥等4種高敏感、高經濟單價的農作物,進行氣象災害的風險研究後制定出一套SOP,讓農民遇到颱風、熱浪、寒害、暴雨等不同極端氣候,都有因應作為可循,農糧署表示樂見其成。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監賈新興則指出,農業氣象注重地域性,若只看氣象局以行政區域建置的氣象預報「絕對不夠」;而研究結果也須和農民作為結合,不能僅止於發布預報而已。

建置氣象農作SOP,降低天災風險

面對極端氣候,目前農委會的應變模式,是收到來自中央氣象局的預報單後,發佈新聞稿提醒農民注意,各地農業改良場研擬因應作為,例如建議草莓農鋪設塑膠布保暖禦寒,或研發青蔥農可使用的網室來減緩寒風影響;並沒有主責單位負責應變。
為了強化農委會對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長姚銘輝今年將執行一項「農林氣象災害風險指標建置及災害調適策略」的研究計畫,預計以宜蘭三星蔥、苗栗高接梨、高雄毛豆和台東釋迦等4種高經濟或高敏感的農作為例,並和地區氣象資料、農改場預防方式結合,建置有效減低衝擊的方式。
該計畫目的,是希望讓各類農民面對乾旱、強降雨、寒害等各種極端氣候時,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SOP),不再讓農民對龐大的氣象資料莫衷一是,更可藉此降低農業損失。
舉例來說,每逢颱風三星蔥就遭殃,若能預測準確的侵襲機率,例如只有3成,即建議農民注意加強田間灌溉水的管理,若侵襲機率提高到9成,便會建議農民提早搶收、減少損失。
姚銘輝表示,現行氣象預測是以大範圍的行政區為主,但農民需要的是地區性的、產地的溫濕度變化、是否會有強降雨等等,因此會在目前4種作物的實驗地架設氣象站,來掌握地區的氣象資料。
DSC_0351
花改場的青蔥網室計畫(圖片提供花改場)

農業氣象重視地區性,只看新聞報導不夠

農業氣象和一般氣象最大的不同,在於地區性的資料非常重要。「因此農試所要掌握地區性的資料是很重要、正確的。」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監賈新興說。
「夏季西北雨常過了一座橋、一條田埂變乾濕分明,」賈新興解釋可見地區性的差異十分大;而氣象局雖有鄉鎮預報系統,但這些資料多來自鄉鎮公所的監測站,和農民的生產區有一段距離,而且生產區常是一片曠野,溫溼度和土壤濕度都會不同,這些數據又會和農作物的生長品質、養殖環境密切相關。
「所以農業氣象一定要客製化,如果只看電視氣象和氣象局的網站資訊一定不夠。」賈新興說,以這次寒害為例,若只有傳統的訊息管道和農糧署的新聞稿,「寒害來前只知道溫度會大幅降低,但到底多低?不知道,就會難以因應。」

盼強化農業氣象專業,農糧署:希望降低天然災後風險

對於極端氣候的掌握,農糧署企畫組長李淑美認為農試所的計劃成果,對農糧署在農業的規劃上會是重點依據,「大家都希望降低天然災害的不確定風險。」不然像去年蘇迪勒和杜鵑連兩次風災,發放的數十億救助金的確是財政負擔。
李淑美表示,現階段除了加強推播來自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外,農委會也以高接梨試辦農業保險,「這也是減少生產風險的一個辦法。」
而目前計畫也預計在取得中央氣象局和國家災害應變中心的氣象資料後,透過農改場、地方農會、產銷班的系統,完成後續的搶收、加強田間管理作為,但計畫是否能趕上天氣變化?只有等下一次天災才知道。
Total Shares 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