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15.12.12~2015.12.14 護樹環境新聞整理:

畫面上是今年春天豐富公園風鈴木花開時候的景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花開的很燦爛,但是照片其實並沒有很美麗,不是老編技術很差,是連續幾天台中的天空都是灰濛濛的。
不知道其他拍照的人有沒有相同的感受,現在大家會拿手機出來拍照,用大砲拍照,可是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光線決定了相片的品質很大的部份,不是攝影器材。
明年已經拍不到這樣的畫面了,因為這些風鈴木被兩個大颱風吹的不成樹形,年初時有人說是今年缺水所以風鈴木要拼命開花,後來發現不是因為缺水,是因為颱風,莫非樹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只是我們凡人仍然無法參透?
空氣污染的議題不斷的發酵,但是最近老編覺得很絕望,因為投資客和污染廠商比任何環保團體加起來還要更兇狠,他們炒地皮,視錢如命,對擋財路的下手凶殘。
華映和友達「終於」停止污染霄裡溪了,但是有意思的是錢是財團在賺,最後這些污染是由大地和我們這一代以及未來的子孫(如果還會有的話)來承擔。
2015.12.12~2015.12.14 護樹環境新聞整理:
公視新聞
12月中零排放封管 期待"乾淨霄裡溪"
http://goo.gl/q2UqTz

12月中零排放封管 期待"乾淨霄裡溪"

中晝新聞
2015-12-14
6
過去霄裡溪曾被公告為水質最好的",經過十多年的抗爭,霄裡溪沿岸居民,終於可以再見到乾淨溪水,當地環保協會表示,協會不會就地解散,會繼續長期追蹤

可望在月中就完成零排放的封管
桃園市環保局與龍潭區公所人員
就在三和里集會所討論未來維護事宜
當地里長說這是台灣環保意識進步的象徵
他們會繼續緊密地
與新竹縣政府及相關團體繼續合作
進行沿岸復育工作

==龍潭區三和里里長 謝金棋==
因為霄裡溪
19(16)公里這樣長的水域
沿岸的土地
還有很多復育的工作要進行
希望我們霄裡溪未來河岸邊
是我們回復30年前清水的環境

桃園市環保局則指出
零排放之後
不等於未來就沒有汙染物產生
除了廢水蒸發
剩下的固體汙泥
也是未來要追蹤的重點
市府也會持續的監督廠方

==桃園市環保局長 沈志修==
最終的這個廢水
它結晶處理之後
會產生一些汙泥
那這個汙泥
也是我們必須要去關心的
不要說廢水的問題解決了
反而造成廢棄物的問題
所以他這個有關於汙泥的處理
它必須要委託給
合格的清除處理業者來處理
那個部分
我們也會持續的關注跟追蹤

除了居民自發性的持續追蹤
新埔鎮居民
也建議新竹縣環保局
原本霄裡溪沿岸的
龍興橋、照東橋
霄裡溪橋的橋下監測點
應該要持續進行監測

==還我清淨霄裡溪自救會總幹事 陳新源==
華映 友達
貢獻5分之4的水到霄裡溪
然而今年底封管之後
所以水量僅剩5分之1
水量不足(減少)的情況下
我們政府單位一定輔導
或是追蹤這畜牧業
能夠讓霄裡溪
真正恢復為甲類水體

==新竹縣環保局局長 黃士漢==
對於這個我們霄裡溪
不管是霄裡溪的溪水水質
或者是我們在地的地下水水質
環保局還是會定期去做監測
當然除了保障飲用水的安全

為了霄裡溪的後續復育
新竹縣環保局正在研擬
"藍色經濟霄裡溪資源循環計畫"草案
希望由公部門結合產業與社區
共同組成一個溝通平台
並考慮採用分段認養的方式
進行復育工作
希望用共同整理與營造的模式
讓霄裡溪的溪水
能盡速恢復成
甲類水體的清澈樣貌
6

環資中心
【COP21連線】巴黎氣候協議正式通過 學者:對台灣深具意義
http://goo.gl/PNwB8q

【COP21連線】巴黎氣候協議正式通過 學者:對台灣深具意義

文字大小
 3779  5 Share6 
 
 
本報2015年12月13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在法國外交部長宣布下,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12日獲得近200個國家一致通過,成為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新協議。每年都前往氣候大會近距離觀察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這次最大的成就是減量目標與財務機制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而法律形式的安排也顧及到美國的現實。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照片來源: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照片來源: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

台灣更有機會參與氣候公約

這份協議對台灣來說也深具意義,林子倫表示,巴黎協議中有許多地方對城市的角色有所著墨,雖然國際社會在2007年就開始倡議要有「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但「這次是最明確的一次」。也讓城市有機會以更實質的方式參與全球減量行動。
而除了城市之外,第118~122、第134~137點決議之處,均提供「非締約方利害關係方」(non-party  stakeholder)的參與,「這對台灣來講可能是一個參與的機會,未來台灣可以透過這個機制來登錄我們的減量行動和成果。」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人員也指出,先前各方矚目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最後確定用的詞是NDC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要求各國每五年要提送一次NDC。這個頻率其實跟國內《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當中,國家減量方案的提送頻率規範是一致的,會是蠻好的國際規範與國內法銜接契機。

兼具公約約束力與國家自主性

回到巴黎協議來看,林子倫認為減量部分最大的成就,就是「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編按:最終版改為NDC)的提出,最後共有185個國家提出,讓這麼多國家都上了談判桌,這在一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巴黎協議中文版。攝影:潘紀揚。
巴黎協議中文版。攝影:潘紀揚。
林子倫指出,其特殊的地方在於,這次巴黎協議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但有法律約束力的部分只及於機制和做法,減量目標則是以自願的方式提出,如果大家回想UNFCCC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精神,原本就是要求工業國家的減量責任,美國之後一直想把發展中國家放進來,但這次透過NDC的機制,不必更動到公約本文,就產生「由下而上」減量目標。
不過,綠盟成員也質疑,這種方式的確是救了氣候協議,但是救不了地球,畢竟目前各國所提的減量目標就算落實,全球仍會增加攝氏2.7~3.7℃。接下來幾年的國際氣候談判,戰場應該會聚焦在如何審核各國的NDC,要求各國能履行承諾。

順了美國的意  也兼顧中國顏面

財務機制方面,這是第一次COP會議把每年一千億美元納入正式文本,不過年限則從2020年延後到2025年。目前仍在現場觀察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則發現,其中並沒有規定資金援助的量化目標和時間表。
林子倫認為,整體來看,美國取得大部分他們所堅持的原則,而中國顏面也受到照顧。例如美國所堅持的「可量測、可申報與可驗證框架」( 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簡稱MRV),一直受到中國反對;最終的妥協版本則是「透明化的能力建構倡議」(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 for transparency),這是一個重要的機制;這樣的字眼沒有那麼強勢,而是透過能力建構來做透明化,也兼顧中國的面子。
就他來看,一直是協商焦點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本次沒有太大的進展,一方面也是這部分在當初華沙COP會議提出的時候,就已經是很大的進展,後來難有進步的空間。另一方面,美國堅持的「無涉責任與賠償(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正式納入文本(第52點決議),可看出美國用意之深。
綠盟分析,這是因為美國擔心國內企業會因為這樣的條文,被遭受極端事件侵襲的國家控告。TWYCC對此批評,「對脆弱國家來說非常不利!」
林子倫也說,把限制升溫1.5℃放入長程目標,以及把人權、原住民和婦女的參與都首次寫進協議,算是是COP會議一個小進展。不過,有關每5年檢視一次的部分,原本「每五年之後還要更強化」的字眼拿掉了,較原來的草案弱化。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左起為UNFCCC執秘Christiana Figueres、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法國總統歐蘭德。攝影:潘紀揚。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左起為UNFCCC執秘Christiana Figueres、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法國總統歐蘭德。攝影:潘紀揚。

調適、韌性與NDC要求  台灣應借鏡

另外,綠盟也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協議第四條宣示全球應該在本世紀後葉達到碳中和。而「韌性」(resilience )一詞在條文本文出現了六次,哥本哈根協定時只有一次;「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resilient development)一詞也正式納入,明白指出「套過經濟多元化(economic diversification)和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等方式,建構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的韌性」,值得國人以此精神重新審視我國2012年通過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
巴黎協議要求各國的NDC必須要符合「環境完整性」(environmental integr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對此,綠盟批評,台灣提出INDC的過程中只有行政院會與環保署簡報。相較於日本六月就先提出初稿進行公共諮詢,智利與泰國更是舉辦了多場區域公聽會,蒐集公眾意見,台灣此次INDC在研擬程序上,該視為錯誤示範。
※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同步刊登、CNEX紀實頻道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 巴黎草案最終版本(中文版)(英文版
  • 後京都氣候談判的五大難題()()()(林子倫,2009)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護森林不怕丟飯碗 印度公務員勇當吹哨者
http://goo.gl/w0d5NV

【麥格塞塞獎】護森林不怕丟飯碗 印度公務員勇當吹哨者

文字大小
 145  0 Share0 
 
 
本報2015年12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陳致睿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政府部門當一個吹哨者,不但危險還有可能丟掉飯碗,但對印度政府林業部門職員夏特維迪(Sanjiv Chaturvedi)而言,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夏特維迪(Sanjiv Chaturvedi)於麥格塞塞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感言。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保護區挖運河違法 揭發反遭羅織入罪
40歲的夏特維迪是國立森林學院的畢業生,當他在2007年4月被任命到北印度的Haryana州Kurukshetra鎮時,便開始和公務部門的貪腐對抗。
作為森林管理部門的公務員,他揭露一條違法興建的運河威脅到相當重要的Saraswati野生動物保護區。該保護區是瀕臨絕種的印度豕鹿,黑羚羊和野豬的家。保護區內的林地因運河興建而遭開挖,大約有600棵樹因此被砍伐,全都未經主管機關允許。
當他將調查報告轉交上級並勒令停建運河,夏特維迪被恣意調動到新部門,還被警告將以妨礙州政府批准的計劃為由面臨紀律處分。
夏特維迪說,最糟的經驗莫過於面臨不實的刑事控訴。這些送到法院的不利控訴,有可能讓他因此丟掉公務員的飯碗。好在環保團體接手了夏特維迪的未竟之功,在2007年8月獲得州最高法院裁決停止開發計畫並懲處有罪官員。
揭發假造林真貪腐 再次被停職
在這同時,被指派到Fatehabad市的夏特維迪揭露了數百萬盧布的公共基金被挪用到購買稀有樹木及藥用植物,而且全都種植在一位舉足輕重政治家所有的私人土地上的草藥園裡。
他再次以「違反紀律」為由被停職,但這次他不服自己的停職處分,最終印度總統只好介入並撤銷他的停職處分。後來雖有關私人機構曾向法院舉發草藥園的不正情形,但州政府藉由重新將公園劃為公用地預先避免了訴訟。
被轉到Jhajjar就職的夏特維迪,揭露了另一個涉及公共基金資助假造林的騙局。該騙局藉由不存在的基金會和偽造的官員簽名掏空公共基金。因為揭露這場騙局,他讓九名森林管理部門官員因此停職,40名政府雇員遭解雇。
夏特維迪被調職了十幾次,但每到各處都揭露有關部門的貪腐,同時制止且懲罰犯罪官員。他的最後一站是新德里的全印醫藥科學研究院(AIIMS),擔任政風處處長。
弊端調查官 也要獨立司法幫忙 
夏特維迪說:「當你試圖揭露上司的貪腐行為,而他又能影響自己的生涯,是非常棘手的狀況。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你想繼續對抗貪腐,如果在你心中有著更大的疑慮,那麼這需要非常強的信念及非常強的承諾感。」
被媒體冠為「弊端調查官」的夏特維迪,感激印度的獨立司法單位肯定其行為、支持並保護他免於受到不正追訴的國會成員和政府官員、認可並鼓勵他對抗貪腐的民間團體及媒體、以及他的父親,同時也是一位公務員,啟發並訓練他為擔任公職做好準備。
他向政府部門的潛在吹哨者提出建議:「你必須以聰明的方法工作。你應該研究公務系統的優缺點。你不應該失去你的工作或自由,你應該避免任何衝著你來的傷害,因為這會讓許多試圖維護公務系統運作並誠實奉公,且嚮往成為吹哨者的其他人受到挫折。」
他說,吹哨者們不應嘗試獨立作業,因為仍有許多優秀的民間團體,政府部門也有善良的職員。
不只是吹哨者 堅持制度內改革
根據麥格塞塞獎基金會的描述,夏特維迪「不只是個鉅細靡遺的吹哨者,更是個真正尋求制度內改革的人。」
「和那些有權有勢總是占上風的人對抗十分艱困。」夏特維迪承認,他的生活、就業保障和工作因此面臨了威脅,但這不會讓他暫停行動或因此對理想失去信心,也不會請辭公務員的工作。
他又提到,其努力成果最終受到公開承認以及那些來自高層的干預,「證明他(過去)的作為正確,並同時鼓勵著他向前。」基金會表示:「他所採取的行動提振了政府收入,回復遭侵占的公共基金,並讓犯錯的官員停職或被解職。在他的職權範圍內,他開始改變當前的公務體系以確保透明度和問責機制,無論是建立更好的市民申訴追蹤程序,或確保約聘勞工的薪水和福利能真的進到他們口袋。」
以「自然資源的監護人」自居:沒有什麼比職責更神聖 
被問到揭發貪腐的動機時,夏特維迪提到了他生長的印度貧窮地區以及他的宗教信念。
他說:「在我的國家,我所來自的地區經濟並不寬裕。貧窮在我雙目可及之處。因此當我看見貪腐──基本上貪腐是錯誤(剝奪)人民應有的資源──故若有誰能藉由花費民脂民膏、消耗自然資源來獲利,將讓我寢食難安。因此我變得非常熱衷於揭弊,而且我個人將無論對於那些貪腐者採取任何法律行動都會有合理的結果這件事情,視為己任。這可說是嚇阻其他貪腐者繼續執迷不悟的範例。」
夏特維迪主張:「職責是至高的信仰。」
無論坐在新德里辦公室的椅子上,還是監察Haryana的森林,夏特維迪說他覺得自己如同「國家自然資源的監護人」。他說:「如果你必須犧牲生命,那麼該為職責而犧牲,因為沒有甚麼比職責更神聖。」
吹哨者法案在台灣】(譯者註)
為了防弊暨因應世界潮流,台灣近年來也開始著手立法保護吹哨者之權益。例如要求上市上櫃公司設置匿名之內部吹哨管道,並建立吹哨者保護制度(註1)作為公司內控機制之一環。針對監督企業是否違反勞動法令之勞動檢查,則要求受檢單位不得對擔任吹哨者之勞工為解雇或其他不利之行為;勞動檢查機構亦有義務對申訴人之身分保密(註2)。就政府機關內部之不法行為,廉政署則提案《揭弊者保護法草案》送行政院審議(註3)。此外,經立委們提案,打擊範圍涵括公私部門的《揭弊人保護獎勵條例草案》、《公益揭露人保護法草案》,現在也在立法院進行審議(註4)
註1: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第28條之2:「上市上櫃公司宜設置匿名之內部吹哨管道,並建立吹哨者保護制度;其受理單位應具有獨立性,對吹哨者提供之檔案予以加密保護,妥適限制存取權限,並訂定內部作業程序及納入內部控制制度控管。」(資料來源,最後瀏覽日:11/29/2015)
註2:勞動檢查法第33條:「勞動檢查機構於受理勞工申訴後,應儘速就其申訴內容派勞動檢查員實施檢查,並應於十四日內將檢查結果通知申訴人(第1項)。勞工向工會申訴之案件,由工會依申訴內容查證後,提出書面改善建議送事業單位,並副知申訴人及勞動檢查機構(第2項)。事業單位拒絕前項之改善建議時,工會得向勞動檢查機構申請實施檢查(第3項)。事業單位不得對勞工申訴人終止勞動契約或為其他不利勞工之行為(第4項)。 勞動檢查機構管理勞工申訴必須保持秘密,不得洩漏勞工申訴人身分(第5項)。」(資料來源,最後瀏覽日:11/29/2015)
註3:蘋果日報〈01/08/2015〉,〈《揭弊者保護法》出爐 送行政院審議〉(資料來源,最後瀏覽日:11/29/2015)
註4: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公益揭露人保護法草案概述〉,引自http://npl.ly.gov.tw/do/www/billIntroductionContent?id=59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氣候協定與農業生態
http://goo.gl/kc3x0I

農報一週:氣候協定與農業生態

文字大小
 63  1 Share1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科技農報)
2015年12月12日,人類史上第一份的全球氣候協議書終於誕生。巴黎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中,各國決定盡力讓全球氣候升溫不得超過2℃。除了立法限制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外,全球領袖也將共同籌措基金,幫助貧窮國家發展綠能,透過經濟轉型,減緩人類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農業經濟轉型也是重要的議題,農業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大量使用石化原料的產物當作肥料,使得土地日漸酸化導致地力下降。大面積單一栽培作物,造成環境生態系多樣性降低,同時也衝擊小農的生存。2014年科學家提出農業生態學的理念:以當地生產者為主體,融入農業科學與在地的傳統實作經驗,整合農業與生態的跨界新創科學。以這樣的理念發展農業,希望將來能達到環境與生產平衡的目標。

政策科技篇

農業科技政策大代誌。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芋頭健康管理-無農藥栽培新技術

為了減少芋頭栽培期間易遭受軟腐病、疫病、紅蜘蛛及斜紋夜蛾等病蟲害之侵襲,與化學農藥防治所造成的農藥殘留問題。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策略性運用健康種苗、清園和監測之栽培管理,並搭配該所研發的非農藥植物保護製劑,研擬出一套完整的芋頭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技術,省錢又環保,並能確保消費者吃得安心。首先是「健康種苗」,芋苗須管理得宜,並於芋苗採收當天確實進行浸苗處理。其次是「清園」,將園區內外雜草清除乾淨,避免成為病蟲源棲息繁衍場所。再進行「監測」,每週確實調查病、蟲發生的種類與數量,及時策略性地調整防治方法與強度。病害非農藥防治方法,則利用「4-4式波爾多液」進行浸苗、清園,噴施於芋頭基部,降低病原菌密度。2015/12/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2.如何種出又黑又香的胡麻 12 月 9 日農改場報你知!

國產胡麻僅占進口量(約4.6萬公噸)約5%,自給率明顯偏低。為了提昇國產雜糧自給率,並鼓勵休耕地及再生稻田區轉作,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將於12月9日上午10點,在臺南市西港區蔡源福農友田區辦理「胡麻栽培管理田間觀摩會」,歡迎有興趣的農友踴躍參加。本次觀摩會示範田區採一期作水稻,二期作胡麻之輪作方式,苗期雖遭逢杜鵑颱風,但在加強田區排水,並參考胡麻病蟲害防治藥劑表施用藥劑減少土傳病害之發生。本次觀摩會將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雜糧技術服務團,現場解說胡麻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要點,並邀請農友進行胡麻栽植經驗交流分享,歡迎大家一起來種出又黑又香的安全國產胡麻!2015/12/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3.八場稻田轉作大豆觀摩 稻農轉種意願高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積極輔導農民與業者契作生產非基因改造之優質大豆,今年度並配合農糧署計畫與生產水稻之大佃農進行大豆栽培示範,將於 104 年 12 月 10 日至 12 月 16 日一連舉辦 8 場次大豆栽培示範觀摩會,希望藉此讓更多農民了解稻田轉作大豆一樣省工,加上政府獎勵契作政策,利潤不比水稻少,而且有利於土壤肥力維護,歡迎有興趣的農民踴躍參加。目前國產大豆契作模式大都採用企業化經營管理,契作農民主要負責田間施肥與灌溉排水,其餘由農民代表安排播種、病蟲害防治、採收與調製,減輕農民工作負擔,降低生產成本,且契作生產無產銷失衡疑慮,增加農民活化農地之選擇。農友對栽培管理環節若有任何的問題,亦歡迎與臺南農改場研究人員聯絡。2015/12/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4.預告新增輸入水禽鵝出血性腎炎腸炎管制措施 確保輸入優質種禽

針對媒體報導我國104年3月檢出鵝出血性腎炎腸炎一事,防檢局今(11)日表示,本病非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表列應通報疾病,亦非屬我國法定動物傳染病,惟為維護我國畜牧生產環境安全,故於12月3日預告修正相關輸入檢疫條件,以確保輸入優質種禽。防檢局說明,為確保輸入最優質之種禽,經風險評估,研擬相關檢疫及配套措施,預告修正禽鳥類輸入檢疫條件,規範來源場於種鵝輸往我國前6個月未發生本病,且於輸出前隔離期間經檢測本病為陰性。本項擬採行措施依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須預告60日,供各國提供評論意見。2015/12/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5.COP21連線巴黎氣候大會到底談判出什麼成果?

巴黎氣候談判堂堂進入第二週,預計於12月11日星期五產出巴黎協議。第一:將升溫幅度訂在2°C,即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450 ppm。第二:希望在2050年前,減碳目標為比2010年排放基準再減[40-70%]或[70-95%],長程目標則建議在[本世紀末]、[本世紀中]達到[碳中和]、[除碳化]的減量目標。第三:議題著重討論發展中與已發展國家間的差異化,建議已發展國家[率先減量]、[自主承諾預期貢獻不可倒退],提供[氣候融資補助]、[技術援助]、[建設能力]。第四:在法律形式方面,美國不希望國家減量行動受到法律效力約束,中國則強烈呼籲法律效力的重要性。在透明度議題上,美國、歐盟、日本都贊成減量行動透明化,中國則採取較保留的態度。2015/12/ 環境資訊中心

6.WCPFC第十二屆年會各國協商保育新規範-強化中西太平洋正鰹等鮪魚保育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第12屆年會會議於今(2015)年12月8日順利落幕,大會通過正鰹目標參考點措施,希望產卵群生物量維持在沒有漁業時50%的高目標水準;並順延原四年期(2014至2017年)大目鮪、黃鰭鮪及鰹魚熱帶鮪魚養護管理措施,明(2016)年圍網漁業持續禁止使用人工聚魚器(FAD) 4個月,延繩釣漁船大目鮪漁獲限額則續依去(2014)年措施規定,漁獲限額為10,481公噸;另通過強化繳交南太平洋漁獲組成資料,以及更新遵從監控機制措施,強化監控各船籍國漁船遵守各管理措施的情形。此外大會並通過北太平洋北緯23度以北的小型延繩釣漁船,需擇一選用避鳥繩、夜間投繩、支繩加重、避鳥廉等避忌措施,以保育海鳥等。2015/12/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食安生活篇

農業食安大代誌。圖片來源:科技農報

1. 台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隆重開幕 農委會陳主委親臨主持

臺北希望廣場於今(6)日在華山大草原正式隆重開幕!開幕活動由新北市農會籌劃,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陳保基主任委員主持,活動在農委會陳主任委員與貴賓們共同剪綵及拉開「感恩開幕 希望再現」彩球的啟動儀式下,宣告希望廣場正式開幕。農糧署李蒼郎署長說明,新的希望廣場以打造安全的溯源農產品為核心,除了新增設農藥殘留檢驗室,主動抽驗展售的農產品並向消費者公布檢驗報告外,更要求參與展售農友導入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讓消費者更清楚所購買的農產品來歷,增加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2015/12/0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2.農業外勞第一波 酪農全台大缺工

農業外勞喊了十多年,今年農委會和勞動部首度強烈宣示,預計開放酪農外勞,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說,「原則上會開放」,這個月底將召開第二次「跨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小組」會議,討論酪農外勞工時、薪資、人數等等細節。酪農外勞指標意義濃厚,若運行順利,畜牧、花卉、茶葉、菇類等產業可望跟進。酪農收益穩定,沒有農閒和農忙期,但因為工時分散、粗重、每天和牛糞為伍,月薪3萬起跳仍找嘸工,農委會統計,酪農業平均缺工約800人。除了工作粗重,牧場工作要克服環境髒亂,許多應徵的人一看到牧場環境就卻步。雖然酪農缺工是事實,不過外界也質疑,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重要的是找出讓人卻步的原因,改善環境,讓更多本勞願意投入。2015/12/07上下游新聞市集

3.甘藍鮮採上市 農糧署教作「高麗菜封」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表示,國產甘藍已進入主要的生產季節,為了讓消費者簡單享用多元料理風味,該署與農會家政班媽媽合作宣導甘藍家常料理教學,藉由簡單易作的高麗菜封及烹飪料理,帶動買氣,籲請消費者多加選購物美價廉之國產甘藍,讓全家共享健康美味。農糧署說明,目前復耕甘藍已自12月起開始採收上市,也已回到合理價位,現產甘藍菜供應量充足,品質良好,價格實惠,正是嚐鮮季節。明(10)日起,將陸續由草屯鎮農會等41個農民團體辦理鮮享在地甘藍料理活動,讓全國各級農會家政班成員大展高麗菜創意料理,活動報名資訊及食譜可至該署網站(http://www.afa.gov.tw/)下載。2015/12/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4. 蓄意隱瞞22年 中石化安順廠戴奧辛污染一審國賠1.6億

10多年前震驚國際的「中石化安順廠」戴奧辛汙染案,歷經7年官民訴訟,台南地院日前一審宣判中石化和經濟部敗訴,須賠償1億6817萬元。回顧該廠在1960年代曾是東亞五氯酚最大製造廠,卻隱瞞製程會產生汞和戴奧辛等毒物,隱瞞污染長達22年。纏訟至今長達7年,原始訴訟225人,共有38人在期間死亡,受害居民血液中戴奧辛偏高,健康受損,加上污染環境負面效應,至少禍延兩代。日前中石化安順廠國賠案能夠勝訴的關鍵在於,有研究報告證明受害居民血液中戴奧辛偏高和糖尿病有關,黃煥彰說,這個事件是目前環境公害中,可以明顯看到傳染途徑由食物鏈到人身上的案例,相較RCA等案,較容易證明。「無法處理的汙染若一直存在,對居民來說,我們的生命財產就會一直受到威脅。」2015/12/09上下游新聞市集

5. 瑞穗生態教育館「食蛇龜-阿食踩街樂」活動熱烈登場

瑞穗生態教育館於104年12月13日下午14:00於瑞穗牧場舉辦「阿食踩街樂」活動。當日活動邀請中興大學的食蛇龜玩偶-「阿食」至瑞穗牧場宣導食蛇龜的保育,並藉由戲劇演出讓大家瞭解原本在臺灣過著無憂無慮生活的阿食,現在竟然面臨如此嚴峻的生存考驗,讓更多人關心阿食,想盡辦法來幫助他。花蓮林區管理處長吳坤銘表示,此活動能夠將食蛇龜議題更進一步帶給民眾深入瞭解,讓保育觀念及保護的重任普及至一般大眾。期許生態保育的觀念透過具體活動落實於生活教育中,讓環境的種子向下紮根。2015/12/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6. 滅頂之外 消基會:應建立油品檢驗標準 推動全民參審

頂新案日前一審宣判無罪引發外界譁然,連日來民間掀起抵制浪潮,昨天下午消基會在司法院前提出呼籲,食藥署需透過「網魚法」建立全新檢驗標準,找出目前無法驗出,但可能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還有另一項主張就是盡快推動「全民參審制」、「改革法官遴選方式」等,由於不同地方法院的立場見解差異甚大,因此我國司法需盡快推動參審制,來促使法官心證和鑑定結果符合公平正義原則。針對「網魚法」一說,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抨擊,食安問題是一條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物鏈,原料如果不符合食品本質,末段檢驗再多也沒用,「你怎麼知道它的有毒物質在你檢驗範圍之外呢?」2015/12/10上下游新聞市集
※ 本文轉載自 科技農報

國道開通後 比花東更遙遠的坪林
http://goo.gl/aKXpUi

國道開通後 比花東更遙遠的坪林

文字大小
 197  1 Share1 
 
 
作者:施景隆(地球公民基金會志工)
國道五號高架在兩山間的天空穿過,車流呼嘯,對於大多數的台北人來說,坪林這個40分鐘台北車程可及的地方,比花東更陌生,更遙遠。
由於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坪林開發設限,當劉克襄讚揚當地的天然環境,75歲的住民劉媽媽忍不住說,坪林被犧牲了。國道開路以後呢?弔詭的是,坪林自此成為一個容易路過,而不易停留的地方,住民流向台北,觀光客流向宜花。開路讓台北和財團以其雄厚的財力,不是拉走人力資源,就是掠奪土地。鄰近的宜花興起假農舍和農地炒地大戰,桃園山區因開發以至水土流失,面臨死亡的石門水庫不時限水。
感覺會有龍貓出來的森林。攝影:莊惠詮。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以地方為優先的價值和力量

當財團和在地人以自由市場的機制合力出賣家鄉的好山好水,這不也是一種犧牲,又或邊緣化下的自我剝削?不開發不表示政府和財團就是好心,在以台北為中心的思維下,用水安全的保育是重要的,但被保育和被限制的卻是坪林,所以應該這麼說,只要以台北市為中心思考,所謂開發和保育何者重要根本不是問題,只有偏鄉才被迫要做這種爭論和取捨,只是剝奪的形式不同。於是問題的關鍵就不是保育或開發,而在於是否我們可以發展出一種以地方為優先的價值和力量,以抵擋政客結合商業資本出賣鄉土?
在保護區限制下,若不想傷害土地以求提高產量,那麼提高茶品價值以達到經濟效益就是關鍵,目前坪林約有25%的茶園屬有機栽培,相較於全台不到1%,顯得鶴立雞群。然而經濟效益的迷思是一個緊箍咒,市場價格並不等於社區價值,我們還是要面對許多價值無法被直接換算成價格的情況。

漁光國小 體制內的森林小學

我體驗到多年前蘭嶼小禎老師的說法,新北市山區比蘭嶼學校更偏鄉,50年前漁光國小有140人以上,現在只12個學生,鴻志老師將劣勢轉化為優勢,進行小班教學,以校園農場培養知識、執行力和品格,讓漁光儼然就是體制內的森林小學。這樣的教學創新讓鴻志老師屢獲教育獎項,而努力換來的卻是降級為分班,連分校都不是,鴻志老師落寞的說。
以德國的經驗來說,當地社區決定要保留農村風光做為先決價值時,願意務農者可以得到補貼,日本則嚴格要求農地農用。鴻志老師不只提供當地農民子女教育機會,讓農民安心居留,他開發的遊學團又為當地旅遊業注入商機,這種教學模式正在全台百花齊放,而這些卻不會反映在教育局的「經濟效益」。並非教育事業不用經濟考量,而是它們需要被換算成整體價值來理解。當政府可以給財團眾多減稅優惠和污染特權,達到外部化成本時,經濟效益的說法就更顯虛偽。
左,漁光國小的菜園;右:準備進行室內萎凋的茶葉。

小而美的在地經濟、環境和文化

多雲的月夜,星光寂寂,我們聊著數十年前在地經濟圈的故事,趕鴨人讓鴨群由宜蘭往北逐稻遊牧,鴨子來到坪林時剛好長大賣出,外地商人來到山區販賣商品,在沒有飯館的山區由劉媽媽家庭招待;藥商把藥袋掛在牆上,過往的無人商店;山上漂下剛新筏的木頭;河裡魚光閃閃,正是漁光之名的由來。若不是身在坪林,我還以為是倪齊民筆下中國豐饒的《北大荒》,140多個漁光孩子在其中學習和生活。
這些事提供了重要的思維,若我們能以在地為中心做出永續發展的考量,讓在地的經濟、環境和文化,形成小而美的自我負責系統,當開發和保育自我回饋時,就有機會在整體價值與市場價格間找到平衡,近來司馬庫斯部落決議遊客減半,銅門部落要求遊客步行進入,這些對開發的限縮都是由相對不那麼富裕的群體完成,他們比不用負責的都市資本更能認清價格的代價,並以整體價值衡量和行動。環境保育若要有穩固的守護結構,積極目標也許就不只是單向度的抵抗破壞,而是朝向協助建立「結構性支持的環境」,讓地方更易於建立自我負責的社會生態體系。
※ 本文轉載自 地球公民通訊
【相關文章】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
http://goo.gl/O4VXyC

氣候懸崖上的台灣

文字大小
 248  1 Share2 
 
 
採訪、撰稿:陳佳利、張岱屏;攝影、剪輯:張光宗、陳忠峰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也極可能是地球80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成為一股強大新興勢力,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地球發燒了,一旦濃度飆破450ppm,想將全球增溫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的目標,很可能會在25年後粉碎。站上氣候變遷的懸崖,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衝破400ppm。攝影:張光宗、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也極可能是地球80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成為一股強大新興勢力,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地球發燒了,有些地方緩慢、有些地方劇烈,最明顯的證據,是極地的冰...
近20年格陵蘭的冰每年以2,750億噸的速率消退。攝影:張光宗、陳忠峰。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過去20年,格陵蘭的冰每年以2,750億噸的速率消退,海洋變暖所吸收的熱量,占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90%以上。冰融化了,海溫暖了,暖水帶來不同的魚,格陵蘭居民說,現在常抓到從前沒看過的魚。
湧來的,還有海水。海水因熱膨脹,加上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風調雨順變得遙遠,颶風、颱風強度大增,臨海的人,淹水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2013年提出的科學報告,與工業革命之前相比,全球均溫上升攝氏0.85度,海平面平均升高 0.19公尺。北極海冰在1979-2012年間,發生史無前例的大融化,最壞的情況,本世紀末可能升溫攝氏4.8度。海平面平均上升0.82公尺。
另一份美國氣候中心公布的氣候變遷關鍵報告指出,若升溫幅度更高,萬一格陵蘭與南極洲的冰蓋完全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60公尺。近50年來,氣候系統出現了千年來不曾發生的大變化,熱浪、乾旱、水災越來越頻繁。
世界變了,人類文明造就了氣候變遷這頭猛獸,牠正回過頭來挑戰人類文明,當下是涵蓋環境、政治與經濟的生死關頭,不管先進或落後,世界各國都捲入這場氣候風暴。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每年增加2ppm,一旦濃度飆破450ppm,想將全球增溫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的目標,很可能會在25年後粉碎。站上氣候變遷的懸崖,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極端台灣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極端台灣篇

氣溫持續破表,緊跟著溫度變化而來的還有雨量。比起氣溫忽冷驟熱,降雨型態的變化更是劇烈。從台灣過去60年的降雨資料來看,平均年雨量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豐水年跟枯水年的雨量差距,是50年前的兩倍,意味著旱澇交替更頻繁,降雨越來越極端。
近年來豪雨的另一個特性是,雨量幾乎集中在一兩個小時內。以今年的蘇迪勒颱風為例,烏來福山監測站72小時的累積雨量是792毫米,這在以往並不算少見,但6小時累積雨量高達442毫米,就破了歷史紀錄。氣象局在今年修改雨量分級標準,特別把這種短延時強降雨的特性考慮進去。
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毫米,已經是全台最高,但近年時雨量動輒超過100毫米,排水系統根本來不及宣洩,導致都市內水氾濫。
可以預見的是,當暖化持續,未來強降雨頻率還會增加,山坡地防災跟都市防洪,將面臨更嚴苛的挑戰。
城市和解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城市和解篇

今年蘇迪勒颱風來襲,新店溪河水暴漲,河面幾乎溢過堤防,讓河岸居民心驚膽戰。台北市是以200年的洪水頻率作為堤防興建標準,但在氣候變遷下,堤防與抽水站不再是不淹水的保證。從十年前台北市開始推動總合治水,以滯洪方式減緩淹水壓力,目前在內湖地區有唯二的兩個滯洪池。
今年8月颱風季節,內湖金瑞滯洪池第一次發揮功能。然而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想要找個適合興建滯洪池的山谷,非常困難,只好想辦法往地底開挖。市府在文山區規劃了兩個地下滯洪池,興建經費高達9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天浩計算後發現,地下滯洪池每一立方米價高達11萬,完工後還是不能保證不淹水,還不如將這些錢用在保護附近民眾,以及災難預警上。
治水不只是政府的責任,過去建商興建大樓導致都市逕流量增加,後果卻由全民承擔。現在新的建築法規規定,建商興建大樓時必須做雨水抑制,未來每棟大樓的筏基,都像一座小型滯洪池,不但可以減緩洪水,貯存的雨水還可以回收利用。
不只建築物能儲水,新型態的道路也可以儲水,汐止中正社區這條道路表面有很多孔洞,看起來不是太特別,其實它的秘密藏在地底。原始土層上有可以透水的級配層、儲水的碎石層,再加上導水管及混凝土鋪面,雨水透過地面孔隙,經過碎石層過濾,流到地下的儲水槽。在乾旱時期,海綿道路的地下水成了社區花木的救命水源。當地里長曾經檢測水質,發現碎石過濾後的水質還不錯。
海綿道路還可以調節微氣候。當太陽出來,地下水透過孔隙蒸發,替地表降溫,即時溫度監測系統測量發現,夏天地表溫度跟柏油路面相差20度以上。
除了汐止的海綿道路,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也設計了一段透水道路,雨水經過透水瀝青流到地下的水撲滿,再抽到兩邊生態池,讓水循環利用。
過去一百年,暖化導致全球增溫,台灣都會區氣溫上升了1.4度,接近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台灣城市因為過度水泥化,夏季甚至比赤道附近的新加坡還熱。熱島效應不只是加溫,也會造成局部性暴雨增加。
海綿城市可以減緩熱島效應,間接減少暴雨發生的機會。學者認為,不只道路與建築應該海綿化,都市公園綠地也應該全面體檢。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指出,過去我們的公園是以溫帶國家為範本,種植草皮與單一樹種,卻不適合台灣的氣候環境。如果公園綠地要真正發揮都市之肺功能,必須種植適合本土環境的樹種,營造多層次可以自然演替的生態。
部分景觀規劃者也開始調整思維,把都市微氣候當作規劃依據。南港三重世貿公園依據當地氣候種植多樣的本土樹種,創造丘陵與山谷的地形起伏,在小型人造谷地裡栽種了一百多種本地蕨類植物,利用雨水回收做噴霧與澆灌,達到調節微氣候效果。
今年一項針對全球301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與事故的調查結果出爐,台北市被評選為全球最脆弱城市。假如我們的都市發展繼續走過去水泥化的老路,我們的城市恐怕會越來越難生存,面對氣候變遷除了要改變道路、建築、公園綠地,還包括整體都市規劃,從每個方面找出與氣候的和解之道。
生態變異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生態變異篇

人類可以透過軟硬體調整,來適應氣候變遷,但野地生命可少了這份主動權。覺得不對勁,牠們通常是想辦法搬家,但踏上旅程後,是不是都能找到合適的新家?或者想動卻動不了?
動物能遷移,植物得透過種子世代交替才能移動,有些跑得快,有些跑得慢,原有平衡產生錯亂,物種間也許互利共生的關係瓦解,也許面臨更激烈的地盤競爭。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20多年前曾接受玉管處委託鳥類資源調查,從海拔1400公尺到3700公尺,設了50個樣點記錄鳥類分布,兩年前他重回舊地,帶回數據,發現這一帶有長期資料的三、四十種鳥裡面,大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往上遷移,平均上升60公尺,面臨最大壓力的是岩鷚。
岩鷚是台灣特有亞種,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鳥,住在3000-3900公尺的山頭,丁教授調查發現,牠們分布的海拔下限,已經上升了50-100公尺。雖然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山有258座,超過3600公尺的卻只有16座,高處山頭腹地小,不只岩鷯,其他冰河孑遺生物,像是玉山圓柏、山毛櫸、山椒魚都是高危險群,就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也很危險。中興大學陳吉仲教授曾計算,想保護國寶魚不因氣候變遷而滅絕,平均一尾要花掉兩百多萬元。單一物種,就需要這麼高的成本,繼續暖化,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根據IPCC的報告,如果溫度上升攝氏1.5-2.5度,全球20-30%物種可能面臨滅絕;如果上升超過攝氏3.5度,面臨滅絕的會有40-70%。若生態系統結構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無可避免的也會影響人類的食物來源,氣候變遷,將改變餐桌上的組合。
餐桌危機-農漁大挑戰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餐桌危機-農漁大挑戰篇

海洋,占地球71%的面積,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如今,海是匹脫韁野馬。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有35%排到海裡,大量二氧化碳進入海洋,溶解後形成碳酸,過程中釋放氫離子,導致海水變酸。工業革命以來,海洋平均酸鹼值從8.21降到8.10,並且以每年增加0.02的速度,持續酸化。酸化的海水會讓珊瑚白化,將熱鬧的珊瑚礁生態系化為寂靜死城。陳吉仲教授指出,未來氣候變遷將造成全球珊瑚礁系統,每年高達1700多億到6000億台幣的損失。
二氧化碳帶給海洋的另一個變化是溫度,IPCC報告指出,全球海洋表層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1度。溫暖的表層海水壓制住底層的水,缺乏對流,連帶缺乏營養,生產力就會降低。台灣附近海域溫度就在上升中。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系主任呂學榮表示,東北部海面近30年上升了0.8度,是附近海域上升最快的,這樣的速度是全球海洋平均溫度上升的兩倍以上。
南下的魚減少,隨著暖水北上的魚種反而增加,原本台灣在秋冬與春天各有一波漁獲高峰,近20年來,秋冬時的烏魚,春天時的鯖鰺,都有明顯的下降。
海的轉變,漁民最清楚。住在基隆和平島的李船長,一家三代都是漁民,固定在近海捕捉洄游性魚類。但是熟悉的海,卻越來越摸不透。現在滿載而歸有點難,有時還會空手而回。呂學榮指出,海溫上升導致魚群分布範圍和界限改變,魚汛失序、魚種錯亂、漁民的捕撈經驗就會失效。
台灣附近海洋是未來會生產潛能降低的熱區之一,減少污染,適度捕撈,讓海洋系統保持戰力,才有籌碼面對挑戰,而魚肉來源的另一個系統:養殖漁業,也得拿出新做法。
嘉義布袋從事生態養殖的邱經堯,堅持完全不用藥,餵給魚蝦的是天然飼料,魚蝦吃得好,身體健康,遇上乾旱、暴雨或氣溫變化,捱過極端時刻的能力也就高。
相同的觀念,一位從事自然農法的農民,也應用在水稻上。當農業改良體系,忙著尋找耐旱、耐熱的新品種,詹武龍認為完全不用藥物與肥料,作物的根系發展得比較深,才能面對激烈天候。
水稻是颱風災害中,損害最嚴重的作物。而氣候變遷導致颱風強度增強,頻率增多,對台灣農業造成的損失,年年增加。中興大學陳吉仲教授統計,1991-2000年的颱風農損每年不到100億,2001年至今,颱風農損平均卻已經高達160億。
來個颱風,翻天覆地的不只山林水土,還有糧食市場。2015年,蘇迪勒颱風造成菜價上揚14%,單單一個颱風,農林漁牧的總損失就高達31.5億。氣候變暖,從產品到資源,都是挑戰。
情勢嚴峻,不只台灣,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大約三成,陳吉仲教授表示,萬一無法從美國、加拿大、澳洲,這些糧食大國進口,我們有多少的農地跟水資源可以配合。
當下農地種農舍,農地種工廠,工業與農業搶水等等,導致良田急速消失,而慣行農法依賴藥物與肥料,對農地來說也是負擔。其實農田可以減緩暖化,顧好現有農地,就是調適策略的一環。
守護環境與糧食,不但要看天,更要看人,除了等政府有所作為,決定權,有一半在你我手裡。善待海洋、森林、濕地與農田,順應自然,在氣候危機中,才能替未來多爭取一些時間。
※本文轉載自我們的島【氣候懸崖上的台灣】
12/14(一) 22:00首播
12/19(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我們的島

聯合報
台灣老樹救援協會 去水泥保神木
http://goo.gl/PbjU5Z

台灣老樹救援協會 去水泥保神木

2015-12-14 07:12 聯合報 文/林佩均

  • 全台知名的中市石岡區五福臨門神木一度「生重病」停止生長,原因是觀光設施過多、水泥化造成。中市扶輪救樹志工團成立「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協會理事長吳春山和樹醫生劉東啟撤除老樹地面水泥、石頭,利用水刀方式鬆動土壤,還給地下根系呼吸的空間,昨發現樹木之端已順利長 圖/林佩均

    分享
    全台知名的中市石岡區五福臨門神木一度「生重病」停止生長,原因是觀光設施過多、水泥化造成。中市扶輪救樹志工團成立「台灣老樹救援協會」,協會理事長吳春山和樹醫生劉東啟撤除老樹地面水泥、石頭,利用水刀方式鬆動土壤,還給地下根系呼吸的空間,昨發現樹木之端已順利長出嫩芽,深色老葉也順利保住。

    7萬塑膠杯!台中半馬成「環保悲劇」
    http://goo.gl/yHjM7H

    7萬塑膠杯!台中半馬成「環保悲劇」

    2015-12-14 03:44 聯合報 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

  • 「台中城市半程馬拉松」設補水站,有跑者爆料塑膠杯用量極驚人。 圖/讀者提供

    分享
    台中城市半程馬拉松首度舉辦,報名秒殺,逾1萬4千人參加,昨清晨從國家歌劇院前起跑,沿途飽覽城市美景;但有跑者投書,台中是國際低碳城市,但這場路跑至少用掉6、7萬個免洗杯,變成名副其實的環保「悲劇」。
    台中城市半馬路線經不少熱門地景,主辦單位端出太陽餅、珍珠奶茶等地方特產無限供應,多數跑者都覺得新鮮好玩;但有跑者昨投書本報,嚴肅指台中既是國際認證的低碳城市,但提供的珍珠奶茶卻以塑膠杯裝盛,多處休息站都準備飲料、點心,一律用小塑膠杯裝,每人一路下來起碼用3到5個塑膠杯,這場路跑就用了6、7萬個塑膠杯!
    她並爆料多數路跑活動都會提供補水站,以塑膠或紙杯供水,「台中幾乎半個月、1個月就辦一次路跑,動輒1、2萬人與賽,累積的丟棄杯數量驚人」;台中市標榜是「國際低碳城市」,舉辦各項活動應注意環保,「市府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現場義工也反映,除了垃圾增量,很多跑者喝完就把塑膠杯丟路邊,讓他們清理時撿不勝撿,相當困擾。
    中部多個路跑團體包括One Life等,已提倡1人用1個水杯,且水杯不落地;也有發起「無杯具路跑」,提醒跑者自備水壺。

    中央社
    巴黎協議後 環保署:落實能源配比
    http://goo.gl/qmMpb9

    巴黎協議後 環保署:落實能源配比

    發稿時間:2015/12/14 13:06
    最新更新:2015/12/14 13:06
    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14日電)環保署今天說明,巴黎氣候公約協議後台灣因應氣候變遷後續規劃,將擬訂具體行動綱領方案及運用溫管法,逐步落實能源配比改變,並積極爭取台灣成為觀察員。

    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於12月12日通過,成為繼京都議定書後,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新協議。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出,將據7月公布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研擬部會分工、行動綱領及推動方案等,提出台灣的階段性管制目標。

    環保署說明,現正積極運用溫管法機制,優先研訂溫管法施行細則、基金辦法與原依空污防制法推動的相關子法,以建構法制基礎,促進國內碳市場發展。並優先推動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促進低碳能源及減碳技術發展。

    在調適工作上,行政院已在民國101及103年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與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環保署說,會配合巴黎協定有關調適決議檢討並落實推動調適行動,整合設立台灣因應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掌握國內外調適策略最新發展資訊與執行情形。

    此外,會透過參與「國際減緩行動平台」促進國家、城市和民間減緩行動交流,並因應巴黎協議對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五年提送一次機制達成國際接軌,持續爭取台灣成為觀察員。1041214
    大紀元
    中國人憂環境污染 北京推動氣候協議
    http://goo.gl/nhVVU4

    【COP21連線】巴黎氣候協議正式通過 學者:對台灣深具意義

    文字大小
     3779  5 Share6 
     
     
    本報2015年12月13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在法國外交部長宣布下,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12日獲得近200個國家一致通過,成為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新協議。每年都前往氣候大會近距離觀察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這次最大的成就是減量目標與財務機制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而法律形式的安排也顧及到美國的現實。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照片來源: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照片來源: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處。

    台灣更有機會參與氣候公約

    這份協議對台灣來說也深具意義,林子倫表示,巴黎協議中有許多地方對城市的角色有所著墨,雖然國際社會在2007年就開始倡議要有「城市與次國家體系」的角色,但「這次是最明確的一次」。也讓城市有機會以更實質的方式參與全球減量行動。
    而除了城市之外,第118~122、第134~137點決議之處,均提供「非締約方利害關係方」(non-party  stakeholder)的參與,「這對台灣來講可能是一個參與的機會,未來台灣可以透過這個機制來登錄我們的減量行動和成果。」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人員也指出,先前各方矚目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最後確定用的詞是NDC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要求各國每五年要提送一次NDC。這個頻率其實跟國內《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當中,國家減量方案的提送頻率規範是一致的,會是蠻好的國際規範與國內法銜接契機。

    兼具公約約束力與國家自主性

    回到巴黎協議來看,林子倫認為減量部分最大的成就,就是「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編按:最終版改為NDC)的提出,最後共有185個國家提出,讓這麼多國家都上了談判桌,這在一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巴黎協議中文版。攝影:潘紀揚。
    巴黎協議中文版。攝影:潘紀揚。
    林子倫指出,其特殊的地方在於,這次巴黎協議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但有法律約束力的部分只及於機制和做法,減量目標則是以自願的方式提出,如果大家回想UNFCCC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精神,原本就是要求工業國家的減量責任,美國之後一直想把發展中國家放進來,但這次透過NDC的機制,不必更動到公約本文,就產生「由下而上」減量目標。
    不過,綠盟成員也質疑,這種方式的確是救了氣候協議,但是救不了地球,畢竟目前各國所提的減量目標就算落實,全球仍會增加攝氏2.7~3.7℃。接下來幾年的國際氣候談判,戰場應該會聚焦在如何審核各國的NDC,要求各國能履行承諾。

    順了美國的意  也兼顧中國顏面

    財務機制方面,這是第一次COP會議把每年一千億美元納入正式文本,不過年限則從2020年延後到2025年。目前仍在現場觀察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則發現,其中並沒有規定資金援助的量化目標和時間表。
    林子倫認為,整體來看,美國取得大部分他們所堅持的原則,而中國顏面也受到照顧。例如美國所堅持的「可量測、可申報與可驗證框架」( 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簡稱MRV),一直受到中國反對;最終的妥協版本則是「透明化的能力建構倡議」(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 for transparency),這是一個重要的機制;這樣的字眼沒有那麼強勢,而是透過能力建構來做透明化,也兼顧中國的面子。
    就他來看,一直是協商焦點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本次沒有太大的進展,一方面也是這部分在當初華沙COP會議提出的時候,就已經是很大的進展,後來難有進步的空間。另一方面,美國堅持的「無涉責任與賠償(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正式納入文本(第52點決議),可看出美國用意之深。
    綠盟分析,這是因為美國擔心國內企業會因為這樣的條文,被遭受極端事件侵襲的國家控告。TWYCC對此批評,「對脆弱國家來說非常不利!」
    林子倫也說,把限制升溫1.5℃放入長程目標,以及把人權、原住民和婦女的參與都首次寫進協議,算是是COP會議一個小進展。不過,有關每5年檢視一次的部分,原本「每五年之後還要更強化」的字眼拿掉了,較原來的草案弱化。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左起為UNFCCC執秘Christiana Figueres、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法國總統歐蘭德。攝影:潘紀揚。
    巴黎協議正式通過的歷史性時刻,左起為UNFCCC執秘Christiana Figueres、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法國總統歐蘭德。攝影:潘紀揚。

    調適、韌性與NDC要求  台灣應借鏡

    另外,綠盟也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協議第四條宣示全球應該在本世紀後葉達到碳中和。而「韌性」(resilience )一詞在條文本文出現了六次,哥本哈根協定時只有一次;「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resilient development)一詞也正式納入,明白指出「套過經濟多元化(economic diversification)和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等方式,建構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的韌性」,值得國人以此精神重新審視我國2012年通過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
    巴黎協議要求各國的NDC必須要符合「環境完整性」(environmental integr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對此,綠盟批評,台灣提出INDC的過程中只有行政院會與環保署簡報。相較於日本六月就先提出初稿進行公共諮詢,智利與泰國更是舉辦了多場區域公聽會,蒐集公眾意見,台灣此次INDC在研擬程序上,該視為錯誤示範。
    ※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同步刊登、CNEX紀實頻道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 巴黎草案最終版本(中文版)(英文版
    • 後京都氣候談判的五大難題()()()(林子倫,2009)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