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我是誰?誰是我名字下的靈?你是誰?你的名字下的我是誰?

引自台灣生態學會
「台灣的園林觀念落後1百年,現在還在使用溫帶疏林與草原的觀念,從來不正視台灣這片地土環境的運作與展現。難怪陳玉峰教授在奮鬥了三、四十年後,要回歸源起...」
陳玉峯新增了 4 張相片
2月24日
曾經"我"的名字叫本多靜六,1952年1月去逝;而"你"的名字喚作陳玉峯,1953年底出生。"我"在1896年、30歲時攀登玉山,"你"在1981年末、28歲登頂新高山!"你、我"大多在一、二年間交錯拉鋸。我不是"我"的我,你不是"你"的你,你我都受困於"我"的名字、"你"的名字………
台灣第一份植被生態研究報告,就在本多靜六攀登玉山回來的2年後,1899年發表,題目叫做〈關於台灣的森林帶〉,全文詳見拙作《台灣植被誌(第二卷):高山植被帶與高山植物(上)》22—35頁。
不論細節,本多19世紀末的見解,到了21世紀還是擲地有聲!就我所知,20世紀裏,台灣研究報告上提及本多靜六者,似乎只有佐佐木舜一及我兩個人?!
本多氏於1912年受命規劃明治神宮,他帶領本鄉高德(當時職位講師)、上原敬二(當時是大學院生),依據基地的氣候條件、環境因子、植物演替及物種更新的生態認知,先是配合當時各地奉獻或移植的大小樹木,打造符合社會氛圍的園林,但他真正的設計是百年後,當地極相的天然林,永世發展而不用人為植栽!
一開始的林相是以松樹、扁柏及花柏為第一喬木層,而在林冠下種植栲、櫟及樟樹為主的樟殼帶濶葉常綠樹,預估百年、二百年後的永續、莊嚴與熟成。
他的設計,相當於台灣阿里山區下部界的濶葉林。差別的是,台灣是陡峭山地,植物及社會的分化劇烈得多;明神基地是大平坦地,環境歧異度低,較容易"受人擺佈"。
我從1990年代迄今在台灣的鼓吹生態綠化、土地公比人會種樹、依據社會演替(各地不同)、達成終極相原始林、土地倫理、自然情操、在地宗教信仰與自然生界一體成形,等等,真他媽的,在1912年於明治神宮開始實踐!!
我是誰?誰是我名字下的靈?你是誰?你的名字下的我是誰?幹!馬路野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