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陳菊執政十年 高雄抗爭不斷 民團串聯控訴市府

陳菊 = 高雄劉政鴻?

高雄市近年環境不當開發、迫遷事件爭議不斷,尤其縣市合併後,多次爆發民眾對市府政策不滿的抗爭行動,民間團體細數這些爭議,從路竹、湖內區的新園農場震南鐵線開發案、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發、旗山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
E-INFO.ORG.TW


陳菊執政十年 高雄抗爭不斷 民團串聯控訴市府

文字大小
 976  4 Share1 

 

本報2016年8月4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高雄市近年環境不當開發、迫遷事件爭議不斷,尤其縣市合併後,多次爆發民眾對市府政策不滿的抗爭行動,民間團體細數這些爭議,從路竹、湖內區的新園農場震南鐵線開發案、萣濕地1-4號道路開發、旗山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中鋼廢爐碴傾倒農地,和小港區大林石化工業區的開發等;此外,市民居住權遭迫害,目前正在上演的旗山大溝頂太平商場拆遷、高雄果菜市場土地徵收案和拉瓦克原住民聚落迫遷等;而市府要在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更是爭議超過二年多。
眾多不公義的重大政策決策草率、過程不透明,引發在地居民和公民團體反彈,民團質疑,市長陳菊當初上任時一再聲稱高雄為民主聖地、強調民眾參與的政府,為何十年過去全變了樣?
高雄近年抗爭事件不斷,上月30日數個公民團體和迫遷團體發起抗議行動,以路過陳菊官邸表達訴求,遭大批警察和當地民眾阻擋,險發生衝突。攝影:李育琴
陳菊執政十年  高雄民主不進反退
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理事長陳銘彬直言,「小英總統執政時說,陳菊是最擅長溝通的政府,完全是個反諷,所謂的轉型正義,今天完全看不到。」更令公民團體擔憂的是高雄民主的退步,陳銘彬說,在行政權主導一切的情況下,高雄的公共政策決策背離民眾,未來恐怕不進反退。
高督盟近期號召高雄公民團體一起凝聚討論,針對既有的抗爭事件,和其他重大公共政策卻排除民眾參與的案例,期望透過民團串連、集體發聲,讓市府聽見公民團體對公部門的不滿。在2日的串聯會議上,包括高督盟、綠色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黨高雄黨部、人民民主陣線、尊懷文教基金會、台灣安全促進會、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和各地迫遷團體等,皆出席與會。
陳銘彬說,會發起這場串連行動,是因為近期累積了非常多的抗爭個案,公部門與民間的對話不再像以前這麼主動,政府政策資訊完全是封閉,民團去要也不提供,「行政部門甚至不跟你溝通,可以感受到公部門的傲慢已經到這個地步。」
不過,「公民參與」卻是陳菊上任時喊出的政策口號。高雄在地老社團綠色協會,早期就以民間團體的力量,積極提出政策建議並監督市政,然而綠協理事長王立人卻說,今天高雄市政府透過媒體掌控,刻意壓下公民團體的發聲,各局處部門在政策上對民團不理會和忽視,對高雄的未來是個警訊。
新園農場震南鐵線開發案,不僅環評審查未通知當地民眾,廠商舉辦的說明會更是阻擋居民參加,民眾四處陳情,並提起行政訴訟控告市府。圖為自救會在今年4月到高雄扣件展抗議。攝影:李育琴
新園農場震南鐵線開發案,不僅環評審查未通知當地民眾,廠商舉辦的說明會更是阻擋居民參加,民眾四處陳情,並提起行政訴訟控告市府。圖為自救會在今年4月到高雄扣件展抗議。攝影:李育琴
陳銘彬表示,從長遠的方向來看,民團的串聯更希望能架構符合民主正義的程序,讓高雄有個民主開放的基礎。
重大政策決策一言堂  不願聽民眾的聲音 
曾任高雄市都市計畫審議委員的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曦勻指出,高市府在都市發展計畫決策裡,有太多的程序不正義。市府所做的公民參與僅止於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但是真正在政策中納入公民參與的精神,卻完全沒看到。
「為什麼民眾聲音不能被放到重大公共政策的決策方案裡?」張曦勻質疑,市府官員已經官大到不再是做公僕。從高雄鐵路地下化的決策過程中,完全忽略民眾的聲音,到登革熱疫情爆發期間,文化局大量拆除鳳山地區的日治時期重要建築,經民團抗議,官員卻當著立委和議員的面說,「文化資產不是他的重點政策,市府要的是發展觀光。」
張曦勻歸咎原因是「市府重大政策決策的程序不正義,讓公民的聲音無法發出去。」
都發局主導的高雄鐵路地下化政策,預算達900億元,卻排除民眾參與。圖為鳳山車站設計圖,大量體的高樓建築和過多商業空間,不符合在地居民的期待。圖片來源:交通部鐵工局
都發局主導的高雄鐵路地下化政策,預算達900億元,卻排除民眾參與。圖為鳳山車站設計圖,大量體的高樓建築和過多商業空間,不符合在地居民的期待。圖片來源:交通部鐵工局
陳銘彬則指出,目前各地抗爭的個案凸顯出制度和程序上的問題。針對爭議案件,即使民團依《行政程序法》要求市府做到公民審議、舉辦聽證會等,市府也不願意去面對,避開政策法令的規定,只想以其易於掌控的方式來做決策,如此一言堂的執政情況,讓人對高雄的未來憂心。
市府掌控媒體  壓制民團抗議聲音
目前各地的抗爭事件,儘管民團和自救會間希望能互相聲援,但王立人表示,在政府掌控媒體下,主流媒體傾向為政府發言,民團抗議的聲音很快就被壓制下來,甚至動用警察權對付陳情民眾,令人民疲於奔命。他認為,抗爭是源於對政府的不信任,如何透過抗爭爭取到對環境、對居住權有正面的結果,應是當前爭議事件該思考的方向。
另一方面,有抗爭團體表示,散布在各網路平台為政府發言的網軍,也是政府部門壓制抗議聲浪的手段,公民團體需要更大的合作力量,發展議題論述的傳播管道,才能讓更多人看到高雄正在發生的問題。綠黨高雄黨部代表陳昭穎說,在沒有自己的發聲平台前,與獨立媒體合作,不過度仰賴商業媒體的事件報導,才能公平尋求更多人的支持。
陳銘彬表示,民團的串聯是要想辦法給高市府壓力,要求在資訊透明、民眾參與上一定要落實,讓所有政策在決策前納入真正的公民參與。
不過就在十餘個團體討論如何凝聚更多公民聲音向市府施壓時,3日早晨8點,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帶著上百名警力和施工人員進入旗山大溝頂,強行拆除住戶鐵門,進行查估作業,並帶離一弱勢安置住戶。大溝頂居民繼7月19日擋拆行動後,又再次收到市府發出8月10日將強制拆遷公告。
大溝頂拆遷案,遭居民質疑假治水真都更,市府態度強硬,卻不願討論文化資產和高雄城鄉發展的方向。攝影:李育琴
大溝頂拆遷案,遭居民質疑假治水真都更,市府態度強硬,卻不願討論文化資產和高雄城鄉發展的方向。攝影:李育琴
民團認為,這些迫遷案民眾所承受的,正是高市府一直以來政策不透明、不溝通所造成的社會動盪成本,未來如何向市府施壓,取得更大的民權,是公民團體急需突破的關鍵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