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浪島嶼:台灣是忘史的國度
字級:
青年學生還在教育部抗爭著,為著課綱微調發出青春之怒!在課綱爭議的背後,盤桓著改史的憂慮,憂慮以一中憲法為範疇的課綱,會掩蓋掉台灣主體的思維,讓國都南京的虛幻,簽訂和平協定的黨意,將台灣縫合到一中原則的論述裡,課綱隱含著統一的思考架構。
從過去,生活在台灣,學習大中國,幾十年的民主抗爭,正是拉回一個生存的現實感,愛台灣成為真情假意政客的共同語言,也讓台灣學子重新認識生活的土地歷史。當以台灣為本的歷史知識,從重新認識走向多元思考的思維架構,課綱微調無異是黑箱修改的巨變,讓多元又變單一,甚至再度鎖入霸權的史觀,台灣又編入中國的邊陲。
當台灣的歷史在課綱裡浮沈,讓人更傷心是在現實裡,更多實存的台灣史蹟,不斷在消失,讓所有足以見證或建構台灣歷史的遺跡,成為不存事物。
在六月初,一則小小新聞,報導蘇花改工程中,位於宜蘭南澳的漢本遺址,再度發現第二層文化層,但是新聞才出現沒多久,立即在如期完工通車的宣示下,成為煙花訊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以「幫助最早台商搬家」,來形容漢本遺址的重要。
2012年蘇花改工程進行,在漢本挖出史前遺址,當時考古計劃主持人劉益昌老師,在現場挖掘出聚落型態的文化層,粗估距今一千三百年以上,遺址中出土的冶鐵殘蹟,發現這群史前人類,已經會從不同地區,取得鐵砂、煤炭,進行鐵器製造。
並且從出土的玻璃珠及瑪瑙等外來物,劉益昌勾勒出一個史前台商的宏偉歷史圖譜,指出千年前,這群遺址中的人群,已經能透過航海技術,將煉製的鐵器,遠航到海外,交換玻璃珠及瑪瑙等物品,如同是最早的台商,也說明史前台灣異地交流的繁茂景況。
同時在遺址內,發現史前人類構築的擋土石牆,當時劉益昌就懷疑遺址在不穩定地質區,面臨土石流威脅,甚至可能有災後再建的文化疊層現象,果然不出所料,在上個月又發現另一文化層。如此重大發現,如果加以保留,或是仔細挖掘,都可能改寫或補足台灣史前文化的歷史。
但是在全力趕工聲中,遺址如廢墟,挖掘搶救出土文物,另地保存,遺址現場就在工程中,破壞消失,千年台灣的歷史,如此輕薄!
另一件,在台北市萬華區的窟仔頭聚落,台大城鄉所一群師生,從保護一條水圳開始,卻在進行社區調查時,發現水圳的水源,來自地底湧泉,甚至勾勒出三百年前,漢人入墾台北的歷史圖像。
台北早期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三百年前清代漢人進入移墾,當時萬華窟仔頭地區有湧泉形成的埤塘,適合居住開墾,於是先民進入生活,有著台北第一庄的歷史。現今留存的老宅與古井,以及殘存的歷史空間,都可以讓後代子民,看見一個城市的源起,瞭解台北的百年歷史。
但是因為都更開發,文化團體與在地居民希望保存的老宅與古井,卻在文資審議中,異地保存老屋立面與歷史古井,遷移一口百年活水古井的文化保存,成為荒謬笑談。如何將地底的古蹟井磚挖出,再移到另一地底重建?還是只留井口,只供悼念!
千年遺址消失,百年古蹟不存,從即將消失的漢本遺址、窟仔頭古蹟,還有被毀的寡婦樓、被燒的台糖宿舍、被拆的惜字亭等等破壞事件,台灣歷史被隱沒的不只是課綱,更是實存的古蹟。
日本以大和民族自居,為了彰顯歷史文化,對於遺址、古蹟多加保存,並且各地居民以保有歷史遺跡為榮,不僅成為後代子民的文化教材,更是透過歷史遺址建物,來確立民族光榮,甚至讓眾多歷史場域,成為旅遊勝地。
台灣不是無史,在考古學者、歷史學家,文化人士的努力下,千年百年的台灣歷史不斷被再發現、再認識,豐厚台灣歷史文化的厚度。對於政府,以愛台為口號,不僅該在課綱上,確立台灣的主體性,更該在歷史保存上,保護消失就不再有的古蹟遺址。
當政府以微調課綱,操弄歷史,又忽視古蹟,毀棄文化,台灣走向一個忘史的國度。如果一個國家,遺忘生活土地的歷史,如何彰顯深遠文化?如何確立自身地位?終究會如空心之磚,一敲就碎!
青年們為課綱抗爭,堅持台灣歷史的主體性,社會大眾也該驚覺,歷史古蹟的快速消逝,這些都是台灣之本,傳世之寶,必須世代守護的民族之根。
從過去,生活在台灣,學習大中國,幾十年的民主抗爭,正是拉回一個生存的現實感,愛台灣成為真情假意政客的共同語言,也讓台灣學子重新認識生活的土地歷史。當以台灣為本的歷史知識,從重新認識走向多元思考的思維架構,課綱微調無異是黑箱修改的巨變,讓多元又變單一,甚至再度鎖入霸權的史觀,台灣又編入中國的邊陲。
當台灣的歷史在課綱裡浮沈,讓人更傷心是在現實裡,更多實存的台灣史蹟,不斷在消失,讓所有足以見證或建構台灣歷史的遺跡,成為不存事物。
在六月初,一則小小新聞,報導蘇花改工程中,位於宜蘭南澳的漢本遺址,再度發現第二層文化層,但是新聞才出現沒多久,立即在如期完工通車的宣示下,成為煙花訊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以「幫助最早台商搬家」,來形容漢本遺址的重要。
2012年蘇花改工程進行,在漢本挖出史前遺址,當時考古計劃主持人劉益昌老師,在現場挖掘出聚落型態的文化層,粗估距今一千三百年以上,遺址中出土的冶鐵殘蹟,發現這群史前人類,已經會從不同地區,取得鐵砂、煤炭,進行鐵器製造。
並且從出土的玻璃珠及瑪瑙等外來物,劉益昌勾勒出一個史前台商的宏偉歷史圖譜,指出千年前,這群遺址中的人群,已經能透過航海技術,將煉製的鐵器,遠航到海外,交換玻璃珠及瑪瑙等物品,如同是最早的台商,也說明史前台灣異地交流的繁茂景況。
同時在遺址內,發現史前人類構築的擋土石牆,當時劉益昌就懷疑遺址在不穩定地質區,面臨土石流威脅,甚至可能有災後再建的文化疊層現象,果然不出所料,在上個月又發現另一文化層。如此重大發現,如果加以保留,或是仔細挖掘,都可能改寫或補足台灣史前文化的歷史。
但是在全力趕工聲中,遺址如廢墟,挖掘搶救出土文物,另地保存,遺址現場就在工程中,破壞消失,千年台灣的歷史,如此輕薄!
另一件,在台北市萬華區的窟仔頭聚落,台大城鄉所一群師生,從保護一條水圳開始,卻在進行社區調查時,發現水圳的水源,來自地底湧泉,甚至勾勒出三百年前,漢人入墾台北的歷史圖像。
台北早期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三百年前清代漢人進入移墾,當時萬華窟仔頭地區有湧泉形成的埤塘,適合居住開墾,於是先民進入生活,有著台北第一庄的歷史。現今留存的老宅與古井,以及殘存的歷史空間,都可以讓後代子民,看見一個城市的源起,瞭解台北的百年歷史。
但是因為都更開發,文化團體與在地居民希望保存的老宅與古井,卻在文資審議中,異地保存老屋立面與歷史古井,遷移一口百年活水古井的文化保存,成為荒謬笑談。如何將地底的古蹟井磚挖出,再移到另一地底重建?還是只留井口,只供悼念!
千年遺址消失,百年古蹟不存,從即將消失的漢本遺址、窟仔頭古蹟,還有被毀的寡婦樓、被燒的台糖宿舍、被拆的惜字亭等等破壞事件,台灣歷史被隱沒的不只是課綱,更是實存的古蹟。
日本以大和民族自居,為了彰顯歷史文化,對於遺址、古蹟多加保存,並且各地居民以保有歷史遺跡為榮,不僅成為後代子民的文化教材,更是透過歷史遺址建物,來確立民族光榮,甚至讓眾多歷史場域,成為旅遊勝地。
台灣不是無史,在考古學者、歷史學家,文化人士的努力下,千年百年的台灣歷史不斷被再發現、再認識,豐厚台灣歷史文化的厚度。對於政府,以愛台為口號,不僅該在課綱上,確立台灣的主體性,更該在歷史保存上,保護消失就不再有的古蹟遺址。
當政府以微調課綱,操弄歷史,又忽視古蹟,毀棄文化,台灣走向一個忘史的國度。如果一個國家,遺忘生活土地的歷史,如何彰顯深遠文化?如何確立自身地位?終究會如空心之磚,一敲就碎!
青年們為課綱抗爭,堅持台灣歷史的主體性,社會大眾也該驚覺,歷史古蹟的快速消逝,這些都是台灣之本,傳世之寶,必須世代守護的民族之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